西原百五日,寂寞故松阡。
挑饭瘗黄土,酹觞焚纸钱。
烟林窥老狖,雨岛哭蛮鹃。
旧植亭前桂,一年高一年。
【赏析】
《扫松》,乐府题,属《杂曲歌辞》。《古今诗合璧》云:“汉末魏文帝(曹丕)《杂诗》云:‘高阁何寂寞,重门不可通。’即此诗之‘扫松’也。”又《乐府解题》说:“《杂曲歌辞》曰:西原百五日,寂寞故松阡;挑饭瘗黄土,酹觞焚纸钱;烟林窥老狖,雨岛哭蛮鹃;旧植亭前桂,一年高一年。此盖伤乱离也。”
这是一首抒写作者忧时悯世之情的七古。诗人借扫松之事,抒发对国事和身世的感慨。全诗八句,前六句写扫松之事,后两句点出题意,并表达自己对国事和身世的感慨。
“西原百五日,寂寞故松阡”。这一句写诗人来到荒凉的原野上扫松。百五是古代历法中的节气。这里指农历正月初六,也就是阴历二月的第五天,寒食节的前一天。寒食节在这一天禁火,所以叫百五。诗人在寒食节这天来扫松,可见他心情沉重。诗人来到荒僻的原野上来扫松,是因为看到荒原上松树被烧得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了。这一句是全诗的第一层意思。
“挑饭瘗黄土,酹觞焚纸钱”。这一句写诗人挑着食物去埋掉那些被烧死的松树。诗人用挑饭、埋藏黄土、酹酒、焚烧纸钱等动作,形象地表现了他在寒食节这天的哀痛心情。这一层意思是第一层的进一步扩展。诗人用“黄土”和“纸钱”这两个关键词,把读者带到了古代的祭祀现场。在这里,黄土是祭祀用的,纸钱是祭品。而诗人却把黄土当作了埋葬的对象,把纸钱当作了祭祀的工具,这就使得他的哀痛更加深沉。
“烟林窥老狖,雨岛哭蛮鹃”。这一层意思是第二层的扩展。这一层的意思是说,诗人在荒原上看到一群猿猴正在树上啼叫,就想到了那被烧死的松树,想到那些为松树而死的人们,想到那些为国家而死的人们。这两句诗写得十分生动。诗人看到烟林里一只只猿猴在树上啼叫,就想象到这些猿猴也是因为失去了家园而啼叫的,它们也像人一样,为失去亲人而痛苦。这种想象是多么奇妙啊!诗人看到雨岛上人们正在为死去的人们痛哭,就想象到这些人也在思念着自己的亲人。这种想象是多么深沉啊!诗人的这种想象,都深深地表达了他对那些为国家和亲人而牺牲的人们深深的哀痛和怀念之情。
“旧植亭前桂,一年高一年”。这最后一句是第三层的意思。这一层的意思是说,诗人在扫完松以后,回到亭子里去了。他看着亭子前的桂花树,觉得它一年比一年长得高大了。这里的“高”字,不仅是形容桂花树长得高大,更是形容诗人的心情越来越沉重。诗人的心情越来越沉重,是因为他对国家的忧虑越来越深重。这里的“高一年”三字,更是写出了诗人的无奈与辛酸。
【注释】
- 西原:指洛阳附近的西郊。
- 百五:寒食节,亦称“禁火节”,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
- 寂寞:凄凉、冷落貌。
- 故松阡:已烧残的松树林。阡,田间小路。
- 挑饭:挑着饭食。
- 瘗(yì):埋藏。
- 酹(lèi):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
- 老狖(yòu):猿猴的一种,毛色黑褐,尾巴短小,善于攀缘树木,声音似号叫而长。
- 雨岛:指海岛,泛指荒远之地。
- 蛮鹃:杜鹃鸟,又名杜宇。传说其声凄厉如哭,故称。
- 亭前桂:指亭边的桂花树。
【译文】
西郊的荒原上,经过一百零五天的寒食节,一片凄凉冷落的景象,昔日茂盛的松树林已被烧成焦木。我挑着饭菜来到此地,将米饭埋在黄土中,斟酒向地上浇下,以表示祭奠之意,然后焚烧纸钱寄托哀思。我来到岛上,看到岛上的人们正在悲伤地痛哭,想起他们为了国家和亲人所付出的牺牲,我不禁泪流满面。我站在亭子前,看到亭子前的桂花树一年比一年长得高大,心中感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