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妇守蓬藋,憔悴无颜姿。
挈瓶养公姑,肯涉山径蹊。
夫君昵浮响,疏越成暌离。
家欠蚕织具,茹苦宁力支。
叫天天不应,听彼风雨迷。
明月古玄镜,清夜长分辉。
见月如见君,此道惟心知。
造化毋群动,一耦仍一奇。
得耦固有分,失意吾何悲。
绿发已改色,素节难转移。
君有内觉时,伯牙逢子期。
注释:
- 贫妇守蓬藋,憔悴无颜姿:贫穷的妇人守护着蓬蒿,面色消瘦,没有容颜。
- 挈瓶养公姑:提着瓶子养活公婆。
- 肯涉山径蹊:难道愿意踏过山路。
- 夫君昵浮响:丈夫亲近轻浮的声音。
- 疏越成暌离:疏远和疏远最终成为分离。
- 家欠蚕织具,茹苦宁力支:家里缺少纺纱织布的工具,只能忍受痛苦。
- 叫天天不应,听彼风雨迷:呼唤上天也得不到回应,只能听着风雨迷失方向。
- 明月古玄镜,清夜长分辉:明亮的月光像古老的镜子,在清澈的夜晚发出光亮。
- 见月如见君,此道惟心知:看到月亮就像看见你,只有心灵能理解这个道理。
- 造化毋群动,一耦仍一奇:大自然没有让所有的事物同时行动,而是让每对人偶都各自有其独特的命运。
- 得耦固有分,失意吾何悲:得到伴侣是命中注定的事情,如果失去了伴侣,我有什么可悲伤的呢?
- 绿发已改色,素节难转移:我的青丝已经变成了白发,但人的本性难以改变。
- 君有内觉时,伯牙逢子期:如果你能够感受到内心的变化,就像伯牙与子期的默契一样。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人生哲理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贫妇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变化,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命运的思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第一句“贫妇守蓬藋,憔悴无颜姿”,描绘了贫妇生活的艰辛和憔悴的形象。这里的“蓬藋”指的是贫妇居住的地方,象征了贫苦和简陋;“憔悴”则是形容贫妇的面容憔悴,没有光彩。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贫妇的生活环境和外貌,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第二句“挈瓶养公姑,肯涉山径蹊”,进一步描绘了贫妇的生活状态。这里的“挈瓶”是指提着瓶子照顾公婆,形象地表现了贫妇的辛劳;“肯涉山径蹊”则是说贫妇不愿意踏过山路,表现出她对生活的无奈和逃避。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贫妇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进一步展示了贫妇内心的挣扎和无奈。
第三句“夫君昵浮响,疏越成暌离”,则揭示了贫妇与丈夫之间的矛盾。这里的“浮响”指的是轻浮的声音,暗示了贫妇对丈夫的不满和失望;“疏越成暌离”则是说贫妇与丈夫之间因为疏离而最终分离。这两句诗通过揭示贫妇与丈夫之间的矛盾,展现了他们关系的破裂。
第四句“家欠蚕织具,茹苦宁力支”,则进一步描绘了贫妇的生活困境。这里的“蚕织具”是指家庭所需的生活用品,贫妇因为没有这些东西而感到困苦;“茹苦宁力支”则是说贫妇宁愿忍受痛苦也不愿放弃。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贫妇的生活困境和心理活动,进一步展示了她的坚韧和毅力。
接下来的诗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第五句“叫天天不应,听彼风雨迷”,以天不应为喻,表达了人生的无奈和迷茫;第六句“明月古玄镜,清夜长分辉”,则以明月为喻,寓意着人生的美好和希望。第七句“见月如见君,此道惟心知”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理解。最后两句“造化毋群动,一耦仍一奇”则提出了对于宇宙万物的看法,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秩序,即使是人偶也不例外。
整首诗通过对贫妇生活状态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出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写贫妇生活的作品,更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思想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