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清之
【注解】 1. 懵懂维摩:指佛教禅宗的悟道,维摩诘是古印度的僧人,他常常用隐晦的语言来启发人。 2. 不二门:禅宗认为世界本无生灭变化,因此称之为“不二”,即非此非彼。 3. 略无遗嘱:谓其没有留下任何教诲。 4. 儿孙:子孙后代。 5. 普贤若匪刚饶舌:普贤菩萨虽为文殊菩萨之弟,但其性格并不刚烈,故有“饶舌”之说。 6. 此事如何更吐吞:意指对于悟道之人而言,生死、涅槃等都是自然之理
注释:三经已经是太多,州去休休更问婆。 个里幸然无一事,何须终日把砖磨。 译文:我已经读过三部经典,不再需要再读其他书籍了。我的心中已经平静如水,没有任何事情可以让我担忧。我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来打磨石头,因为我已经足够熟练了。 赏析: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满足和对生活的淡然。他认为他已经读过三部经典,已经获得了足够的知识,不需要再读更多的书籍。他的心境已经达到了一种平和的状态
《家园即事十三首·其十》是宋代诗人郑清之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以下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游鱼绕石日千里:描述游鱼在水中自由地游来游去,仿佛绕着石头转了一圈,又远行千里。这里的“游鱼”象征着生命的自在与无拘无束,而“石”则可能象征着某种坚硬或不变的基础,游鱼在其中自由游走,展现了生命在环境中的适应与和谐共存。 2. 反舌鸣声已百能:反舌鸟以其独特的声音闻名,这里用“鸣声”来象征它的声音
诗名:家园即事十三首 其八 书带环生缭岸青,叶间虫篆学阳冰。 墨池文冢非难化,芝菌从教子厚蒸。 注释 - 书带环生缭岸青:描述了岸边生长着的书带草(一种植物),环绕着青翠的景色,形成了一个美丽的画面。 - 叶间虫篆学阳冰:描绘了树叶之间仿佛是昆虫在篆刻,模仿着古人阳冰的风格和技艺。 - 墨池文冢:这里指的是文人学士的墓地,象征着知识和文化的传承。 - 芝菌:通常指灵芝等珍贵的草药
郑清之的《家园即事十三首 其九》是一首充满深意的诗作。下面将逐句进行释义: - “树底鸣鸠相唯诺”:描绘了树上鸣叫的斑鸠相互呼应,似乎在进行着某种约定或交流。这里的“相唯诺”表达了它们的默契和和谐。 - “花间飞蝶自绸缪”:描述了飞舞在花间的蝴蝶,它们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似乎在为即将到来的变化或是季节的变换做准备。 - “二虫得失聊堪笑”:这里的“二虫”指的是鸣鸠和蝴蝶
诗句原文: 侏儒饱愧东方朔,妪母呼回郭舍人。 博局由来更胜负,雉卢那复较疏亲。 注释: - 侏儒饱愧东方朔: 东方朔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以其机智幽默著称。这里用“饱愧”形容自己感到惭愧,因为与东方朔相比,显得有些不足。这里的“侏儒”可能指的是身材矮小之人,与“东方朔”形成对比。 - 妪母呼回郭舍人: “妪母”是对老年妇女的尊称,而“呼回”则表示召唤或呼唤
【注释】 拟:比拟。占:占据。娇妒:形容花朵美丽而娇嫩。宛转:曲折、回旋。霓裳羽衣舞:传说中仙女所穿的美丽衣裳,即指美丽的花。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春日里盛开的鲜花,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花儿以人的情感和动作。 “老红欲占春光住”,意思是“红色的花朵想要占据春天的时间。”这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花儿对春天的喜爱。 “嫩绿枝头更娇娆”,“嫩绿色”是春天的特征,用“娇娆”来形容花儿的婀娜多姿
注释:两位老人在笔尖上滴下的一滴墨,唤醒了他们沉睡的智慧。他们没有找到任何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所以当时只能站得牢固。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对两位老人的一种敬意和赞美。他认为这两位老人虽然已经年迈,但仍然保持着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智慧的渴望,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这些老人深深的敬爱之情
【注释】 千岩万壑自秋春,静处观山能几人。——意思是说:千岩万壑在秋天和春天的时候,静静观察山景又能有几个能看得清的? 叠得假山人竞看,世间宜假不宜真。——意思是说:堆砌假山的人争着去看,世上的东西都是虚假的。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山水美景的赞美和感叹。 “千岩万壑”,指连绵不断的山峦。“自秋春”,指从秋末到春初。“自秋春”即从秋季开始到春季结束,这里强调时间的延续性,突出了山的多而长。
注释:人们的心就像铁炉一样坚硬,世事就像棋局一样复杂。 我闲着无事时,总是盯着牛背上的牛,看着它从这头走到那头。 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最终却成了儿戏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