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了惠
【注释】 1. 鸣雁:指雁群。松林,松树林。2. 香厨:指寺内的厨房。者僧:这里泛指僧人,即僧人。3. 三千里外:指远离故乡的远方。4. 知己:指知心朋友。5. 鸣雁带书招不来:雁群飞来,却把信带来,但书信中没有说自己的近况,所以自己不能来。 【赏析】 首句“鸣雁松林接待”,是说自己远行在外,在松林中等待友人的到来。第二句“望见松林笑满腮,香厨岂为者僧开”,是说自己在松林中等待友人
这首诗的原文是:“奉化亭山庙接待。只个亭山歇脚亭,岂图一饱脚头轻。须知钵里和箩饭,粒粒无非鬼眼睛。” 逐句释义如下: - 第一句“奉化亭山庙接待”:奉化亭山庙接待。这句诗的意思是在奉化亭山的庙宇中接受了接待。 - 第二句“只个亭山歇脚亭”,岂图一饱脚头轻。这句诗的意思是只是这座亭山的休息亭,哪里想到会因为肚子饿而感到轻松? - 第三句“须知钵里和箩饭”,粒粒无非鬼眼睛
【注释】木翁:指僧人,即佛。同根:同一根本。上座:和尚。 译文:不知道天地是同根生,到老全无刀斧痕。结得同行个上座,夜来扶过落花村。 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很特别,诗人在诗中用“不知天地是同根,到老全无刀斧痕”两句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生死轮回的一种超然和理解。他通过描绘出一幅“木翁”与“上座”共度时光的画面,表达了一种淡然的人生态度。同时,诗人也通过“夜来扶过落花村”,表达了一种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一粒收成敌万仓”比喻诗人的诗才,“可怜别甑不炊香”比喻僧人的佛门生活。“八十四人皆秕糠”指僧人四十多人,没有一人能真正悟道。 [译文] 一粒米可以收获一万斗粮,可惜我那新蒸的饭甑却无法烧火。 八十四个和尚,个个都像秕糠一样无用。 赏析: 这首诗写一位诗人送一个僧人去江西弘法的情景。开头两句,以夸张手法写诗人的诗才,“一粒收成敌万仓”,意思是说
诗句:一芙蕖是一毗耶,一叶香风一室开。 译文:一荷花是一毗耶,一个荷叶飘来香气,整个房间都充满了香味。 注释:毗耶(bìyé),梵语的音译,是佛教中的一朵花,象征着佛性。一芙蓉,指的是荷花。一叶,指的是荷叶上的一片叶子。香风,指荷花的清香。一室,指的是整个的房间或者空间。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荷花的美丽和清香的诗。作者通过对荷花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
【注释】: 1. 瑞上人血书莲经报亲:指在佛教中,通过念诵《莲华经》来超度亡灵,使亡灵得以重生。 2. 二千年前:指的是中国唐朝时期,也就是公元8世纪。 3. 血滴滴:形容鲜血淋漓的样子,这里用来比喻死亡的惨状。 4. 今日分明重指出:意思是今天能够清晰地看到死者生前的情况。 5. 所生父母知不知:询问死者的父母是否知道这些事情。 6. 一二三四五六七:这是对死者生前经历的描述
【注释】黄梅:指夏天炎热。一会:一会儿。 投宿处:投宿,即投宿,借住人家。这里指投宿之处,旅店。 闻客诵经时:听到别人在诵读佛经。 分明:清楚明白,非常清楚。此处指非常明显。 此时节:此时,这里指这个时候。这个时节指的是夏天。 人不知:人们不知道。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游历黄梅山时,遇到一个僧人正在诵读佛经的情景。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在日暮时分来到一个投宿处,正巧听到有人在诵读佛经;第三句是说
灵江 水底乌龟无卦兆,岸头神树不相关。 要知祸福流行处,只在波心月一弯。 注释: 灵江:指浙江杭州的富春江,因江流曲折,景色秀丽而得名。 龟:指水中的乌龟,也用来比喻事物的表象或迹象。 卦兆:指乌龟背上的纹路,古代用它来占卜吉凶。 岸头神树:指岸边的神树。 要知祸福流行处,只在波心月一弯。 要知祸福流行处,意为要知道福祸的发生地在哪里。 只在波心月一弯:意指福祸的发生地在水面下的月亮那里
【注释】昌州:唐时称今四川省自贡市一带。见说:听说。杜陵,即杜牧的故乡,在长安附近。才短:才华不高。烦君开口道一句,撺掇教他分外香:麻烦你把好话儿说出来,让他更加出色。 【赏析一】这首诗是诗人送朋友归昌州时所作,表达了友人归昌州后,自己思念之情。 首句“见说家山富海棠”,是写诗人对友人归昌州后生活富裕的想象。“见说”指听说,“家山富海棠”是指友人家乡物产丰饶,海棠花开得又多又美。
【注释】: 莫珍龙袖贵金襕,试拨湖湘草里看。 拨看路边牛粪火,乌藤变作紫栴檀。 【赏析】: “莫珍龙袖贵金襕,试拨湖湘草里看。”此句诗意是说,不要只看重华丽的衣服,要看看这湖湘的野草。诗人认为真正的贵重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在的品质。这里的“湖湘草”指的是湖湘一带生长的野草,而“龙袖”“金襕”则代表了外表的华丽。因此,诗人鼓励人们放下这些外在的东西,去观察和感受湖湘草的生机与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