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了惠
第一句“吃既不知数”,注释为:吃,这里指吃下鸡骨头。数,计算。意思是说,即使不知道吃了多少,也难以计算清楚。 第二句“吐亦难数渠”,注释为:吐,这里指吐出鸡骨头。渠,指他(指鸡骨和尚)。意思是说,吐出的鸡骨头也是难以计算清楚的。 第三句“非图甜得口”,注释为:图,贪图。甜甜的滋味,是鸡骨和尚所贪图的。 第四句“意在五更初”,注释为:意,意志。五更,指深夜。初,开始时。意思是说,鸡骨和尚的心思
注释: 好念脱空经,不知山月转。将谓了多时,犹有者一卷。 好念:喜爱、喜欢。 脱空经:指佛教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 山月转:比喻时间的流逝。 将谓:以为。 了(le):明白。 者一卷:这卷书。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七绝诗。全诗语言朴实,意境高远,表达了作者对佛理的理解和领悟。 第一句“好念脱空经”,表达了作者喜欢阅读和研究佛理的态度。第二句“不知山月转”
注释: 圣者圣何从,空中柳絮踪。 猪头和尚赞 其二 - 圣者:指有智慧的人。 - 圣何从:圣人从哪里来? - 空中柳絮踪:柳树的絮就像在空中飘舞。 - 猪头和尚:和尚的头部像猪头,因此称为猪头和尚。 - 赞:赞美,颂扬。 - 其二:第二首诗。 - 猪头不得吃:猪头不能食用,因为猪头是供人祭祀用的。 - 遍地扇腥风:到处都是血腥的味道。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猪头和尚”的形象和行为
猪头和尚赞 其三 这首诗描绘了猪头和尚的生活哲学。首句“猪头捧起,全苦全甘”意味着无论是痛苦还是快乐,都像猪头一样承受和享受。第二句“饥兮不吃,饱而常贪”则表达了猪头和尚对食物的态度:在饥饿时不吃,而在饱腹时却常常贪婪地吃。第三句“大地作柄扇子,难遮满面羞惭”则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猪头和尚会这样生活。这里的“大地作柄扇子”暗指猪头和尚生活在大自然中,他就像一把大扇子,用它遮住阳光。然而
这首诗是一首关于佛法的偈颂。以下是逐句的翻译和解释: 1. 大机普应,妙用全彰。 - 大机:指的是佛教中的“佛性”,也称为“佛心”,是一切众生皆有的一种潜能,能够成佛。 - 普应:普遍响应,意味着佛法对所有众生都有普遍的、直接的感应。 - 妙用全彰:意思是佛法的妙用都显现出来了。这里的“妙用”是指佛法的多种作用,而“彰”则是指这些作用被充分展现出来。 2. 井通沧海,日上扶桑。 - 井通沧海
注释: 水退才能露出石头,有心意才能有所作为。 如果要问佛法是什么,就是每天两次洗钵盂。 赏析: 这首《洗钵罗汉赞》是一首非常有趣的诗,它以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洗钵”为线索,展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佛法的理解。 从第一句“水落方能石露”,我们可以提炼出关键词“水落”、“石露”。这里的“水落”可以理解为人生的低谷时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困境或者挑战;而“石露”则是在困境中依然能够保持本色
【注释】: 布袋赞:指佛教的布袋和尚。他一生行脚,以化缘为生。相传他“扪腹而笑”,即在布袋中装满了米粒。“笑里戈矛”,比喻言行不一,口是心非。“背手牵囊”,形容他的行囊虽小而精,装的都是佛经。“奉化”是布袋和尚的法号。“有底聱”,意谓有其道理,有其根据。“元来奉化只如此”,意为原来奉化的和尚就是这样,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修行。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颂布袋和尚的偈语,通过描写布袋和尚的生活行状
这首诗是一首颂扬观音菩萨的赞歌,通过描绘观音菩萨坐岩中并十六罗汉的情景来表达对观音菩萨的敬仰之情。下面是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应现声闻身,本身曾不动。 译文:观音菩萨应现出如同声闻佛的身形,她本身曾经不曾移动。 注释:声闻佛是指修行到一定阶段的僧人,他们不再追求成佛,而是专注于修行和传播佛法。观音菩萨在众生面前显现出这样的身形,表示她慈悲为怀,愿意帮助众生解脱痛苦。 众身齐说法
注释:打开微尘般微小的经卷,一弹指顷千百遍。只是错认月为灯,至今展卷遮羞面。 赏析:诗中表达了诗人在阅读经书时,由于对经书内容的不理解,导致误将月亮当成了灯台,从而遮住了脸面,无法直视月亮。这反映了诗人对于经书的理解存在困难,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知识的渴望和求知欲。这首诗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诗人在阅读经书时的困惑和无奈,同时展现了他对知识的追求和敬畏之情
【注释】: 了:通假字,读作“磨”。残经:指残缺的经书。麻线:用麻做的线。贯竹针:把麻线穿进竹针中。太阳相对面:比喻太阳和月亮并排而照。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画面上太阳和月亮并排而照耀在一片竹林上,竹针上穿的麻线穿过竹针的空隙,显得十分清晰,但是太阳和月亮之间的缝隙却无法弥补,给人一种无法改变的无奈感。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一种无法改变的现实。诗人通过描绘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