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了惠
诗句释义: 1. 道个希有世尊:这里的“道个”可以理解为“说这个”,“希有的”则表示非常罕见或特别的。所以这句话可能是在赞美世尊,认为他是非常难得的人。 2. 不知口是祸门: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如果一个人总是说话(即“口”),那么他的言行可能会招致祸端("是祸门")。这是对言语的一种警示或告诫。 3. 至今看经未了:这句话的大意是说,直到今天我还在学习佛法,但似乎还有很多没有理解透彻
磨针罗汉赞 磨砻分寸工夫,建立针锋世界。 尚欠些子合尖,且待石头烂坏。 注释: - 磨砻(磨)分寸工夫:指做事情要有耐心和精细的功夫。 - 建立针锋世界:形容做事要有锐气和决心。 - 尚欠些子合尖:指还有一点点的差距需要弥补。 - 且待石头烂坏:表示还要等待一段时间,等待事情的结果。 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磨针罗汉的坚韧不拔和不懈努力的精神。磨针罗汉的形象象征着一种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态度
注释:朝阳穿透了衲赞,但衲赞的破洞却无法阻挡寒风。等朝阳穿过线要再连接时,太阳已经落山了。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朝阳穿破衲赞,但衲赞的破洞却无法阻挡寒风的诗。诗人用“一衲横肩遮百丑,破处冷风吹不透”形象地描绘了衲赞的破洞,以及破洞处冷风的吹拂。最后一句“待伊穿线要重联,金乌已在西山后”则表达了诗人对朝阳穿破线要再连接的期待,以及对太阳落山的感慨。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画面
布袋赞其三 挑起悭囊,悭而不吝。 回头等一个人,知是张何李郑。 且等且等,等到弥勒下生时,或然等得也不定。 注释: - 悭囊:吝啬的包裹、袋子。 - 知是张何李郑:知道是谁。 - 弥勒下生:指佛教中的弥勒佛降临人间。 - 或然等得也不定:不确定何时能等到这个人。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人在等待某个人的场景,反映了社会上一些人的吝啬和贪婪。诗中的人物“挑”出一个吝啬的口袋
【注释】: 1. 布袋赞:佛教中一种唱诵颂扬佛法功德的宗教音乐。 2. 其四:这是第四首赞美布袋佛经的诗。 3. 转脑回头:转动脑袋,左右回看,是形容卖弄聪明。 4. 百般卖弄:各种方法、手段地炫耀自己的才能、本领。 5. 滞货只些儿:滞销的商品只有一点点,指货物滞销。 6. 尽力拽不动:尽了全力也拽不动,指商品滞销,卖不出去。 7. 吽(hōng):梵语“嗡”的音译,声调高昂
注释: 五台山是床,峨眉山作枕。 我睡觉的样子就像不睡觉,惺忪的样子就像不是惺忪。 被惊醒了,我醒来的时候只有三十根苕帚柄那么长。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自己睡眠状态的描写,以夸张手法表达自己的困倦和慵懒。首句“寒拾赞”意为在寒冷的环境中寻找温暖,比喻自己对温暖的渴望。二句“五台为床,峨嵋作枕”,描绘了自己对五台山和峨眉山的向往与迷恋。三、四两句则通过“眠似不眠
【注释】 乌藤:佛教语,指菩萨修行。 阎浮界:即“须弥”,佛经中所说的世界。 鼻孔:佛家语,意指人的生命。 兜率天:佛教语,意指菩萨修行的处所,在天上。 化身千百亿:佛家语,意指菩萨的身化成无数个。 一身犹自不完全:佛家语,意指菩萨的身虽已化成无数个,但自身仍然不完整。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菩萨的诗。全诗通过对菩萨修行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菩萨的敬仰之情和对佛法的理解。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贯休的一首佛教赞诗。下面是对每一行的逐句释义和相应的译文,以及可能的关键词注释: 1. 字字不真,句句不实:这句话表达了对文字或言语真实性的质疑。在佛教中,语言被视为一种工具,用于传达真理和教义,但有时也会被用作欺骗和误导的工具。这里可能是在批评那些试图通过言语来表达真实佛法的人们。 2. 真实色身,何处寻觅:这句话探讨了真实自我或佛性的问题。在佛教中
【注释】 1. 偈颂:梵语“伽陀”的译音,即歌咏、诵经。唐代佛教寺院中僧人为佛说法时所吟唱的赞文或韵文等。 2. 七十一:此指《大乘七百偈》,是唐代诗人王梵志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3. 其六十九:即第六十一篇中的第六十九句。 4. 瑞岩:指山石。 5. 屋上山:指山势如屋。 6. 桥下水:指水从桥下流过。 7. 三门:指三道门洞。 8. 八字打开:指门户开合有如八字形。 9. 左右青叶娄至
【注释】颂:赞颂。颂古:赞美古事,即咏史诗。雪峰:指佛教中的“雪窦山”。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通过咏史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诗以“雪窦山”为题,赞颂该山的僧人不杀俗人、扶危济困的高尚品质。 首句“雪峰踏者僧不杀”,是说雪窦山上的僧人踏着积雪行走,而没有杀一个行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僧人虽然在大雪中行走,但他并不伤害任何人,而是慈悲为怀。 接着“长生扶者僧不起”,意思是说那些曾经得到僧人救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