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如净
诗句释义: 1. 一滴不息,两滴三滴。 这一句描述的是雨水从一滴开始滴落,逐渐增加至多滴的情景。 2. 滴滴沥沥,连朝至夕。 进一步描述雨水持续不断的状态,从早晨到夜晚。 3. 变作滂沱勿奈何,山河大地衮风波。 雨水变大变多,无法停止,导致山河、大地都受到了影响,仿佛卷入了巨大的波涛中。 4. 总不出衲僧喷嚏一激,直得云开日出。 这里用“衲僧”(和尚)来比喻那些能够引发变化或转变的力量
这首诗的译文是: 瞿昙(梵名迦叶,释迦牟尼的弟子之一)在打失眼睛的时候,雪里只有一枝梅花;现在到处都是荆棘,却嘲笑春风缭乱地吹。 诸方说禅,清凉念诗。烧香点烛拜泥团,脑后辽天鹞子飞。 注释解释: 1. 瞿昙:梵名迦叶,释迦牟尼的弟子之一。 2. 打失眼睛:指佛教中的一种说法,认为佛陀曾失去过视力。 3. 雪里梅花:形容冬天里的梅花依然盛开,不畏严寒。 4. 而今到处成荆棘
【注释】: 金刚宝剑:即金刚杵,佛教用语,象征能斩除一切妖魔。红炉:炼丹炉,这里比喻残酷的政治环境。杨岐三脚驴:指杨岐门下弟子,禅宗称其为“三脚驴”。髑髅交衮(gǔn rǒu):形容尸体腐烂后骨头和血肉混杂在一起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是《金刚经偈颂》中的第三十三首,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将杨岐宗的教义比作被煅烧的三脚驴,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斗争残酷性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禅宗的偈颂,主要描述了和尚们修行的场景。下面是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第一句:“清凉大火聚,炎炎没回互。” 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清凉的火炉中聚集着火焰,火焰燃烧着永不熄灭”。 注释:清凉大火,即佛家所说的“清凉地”,这里指的是修行的地方。聚,聚集;炎炎,形容火焰的炽热。没回互,意为火焰永不熄灭。 赏析: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修行者在高温的环境中坚持修行的场景,体现了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注释】: 云散秋空,即心见月。 家家门前照明月,处处行人共明月。 骑鲸捉月,撑船载月。 忽然月落夜沈沈,笑杀胡僧齿门缺。 【赏析】: 这是一首写月亮的诗,全诗三十二句,每四句一组。前六组是说天上有月亮,后十六组是说地上有月亮。天上的月亮和地下的月亮都是圆的、明亮的。最后一组则以“笑杀胡僧齿门缺”结束全诗。 首句“云散秋空”,描写了一个美丽的夜晚,天空中的云朵飘散了。接着用“即心见月”
这首诗的每一句都是一个独立的意象,没有明确的对仗或押韵。因此,很难按照传统的诗歌形式来解析。但根据诗句的内容和意境,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解读: 1. 当堂不露,主人翁元是旧时。 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当堂”和“主人翁”,分别代表了一种庄重和权威的氛围。而“旧时”则暗示了这些氛围的历史悠久,可能指的是某个传统或习俗。 2. 借影全彰,第一座屈烦今日。 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借影”和“第一座”
【注释】偈颂:梵语,佛教用语,指佛的法语、经文。三十四首:即《大般涅盘经》中的三十四品偈文。偈颂三十四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创作的一组诗,共三十四首。每句诗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象征,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析】 这首诗以大地、虚空、马厩、牛栏为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面。大地平沈,侧布黄金,大地如同一片金色的海洋,给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感觉;虚空透阔
注释:船没有底,米没有粒,积累的山岳,洪水直入。 你如此修行归来,能得到自由自在。清凉门下,都对你点头称赞。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修行者在洪波中修行的场景。他虽然修行得道,但内心仍然充满了烦恼和困扰。因此,他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但是,当他返回清凉门下,得到了门下的认同和认可,他感到无比的高兴和欣慰。这首诗通过对比修行者的境遇和清凉门下的认可,表达了修行者内心的矛盾和纠结。同时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属于佛教文化的一部分。下面逐句进行解析: 1. 白圭无玷(白圭:一种玉器) - “白”通常指白色,这里可能是指洁白无暇的玉或石。 - “圭”是一种古代的礼器。 - “无玷”意为没有瑕疵。 - 这句诗的意思是:纯洁无暇的玉石。 2. 顽石点头(顽石:顽固、难以改变的石头) - “顽”意味着顽固不化。 - “石”指的是坚硬的石头。 - “点头”在这里形象地表示被触动或感动。 -
偈颂三十四首 其十九 【注释】: 1. 无面目汉:指没有面孔的汉子(和尚)。 2. 面目全该:指人的面貌全部显露。 3. 日烘杨柳眼:太阳照射下,柳树叶子显得格外明亮,好像有“眼睛”似的。 4. 烟抹杏花腮:轻风吹过,杏花的脸颊被染上了薄薄的雾气,像抹了一层淡淡的胭脂,十分娇艳。 5. 黄莺啼不尽:黄莺不停地啼叫,声音似乎永远也唱不完。 6. 特地下枝来:黄莺飞落在特别低下的树枝上。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