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琦
下面是对《九月一日还自上京途中纪事十首》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赏析: 1. 诗句原文: 九月滦阳道,寒烟暗远坰。 有山皆积雪,无水不成冰。 猎犬高于鹿,鸣鸦大似鹰。 欲为风土记,问俗果谁凭。 - 注释:九月在滦阳道行走,寒烟笼罩着远方的田野。山上覆盖着积雪,没有水流的地方结了冰。猎犬的叫声高于鹿,鸣鸦的叫声大得像鹰。想要记录当地的风土人情,询问风俗是谁在负责。 2. 译文
这首诗是杜甫在九月一日从上京途中纪事时所作。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1. “龙门天下壮”: - 关键词:龙门 - 注释:龙门是古代中国的象征,这里指洛阳的龙门石窟。 2. “只尺异寒暄”: - 关键词:只尺 - 译文:每寸土地都不同。 - 注释:这里的“寒暄”是指温度的变化,用来形容各地气候的差异。 3. “云气东西接”: - 关键词:云气、东西接 - 译文:云气在东边和西边相接
立秋日书事五首 今日新秋节,年年客上京。 菊花方斗艳,蒲柳已无情。 空舍瓶储粟,寒蔬釜瀹羹。 清贫儒者分,岁月任峥嵘。 注释: 今日新秋节,年年客上京。——今天是秋季的第一天,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离开家乡去京城求学。 菊花方斗艳,蒲柳已无情。——秋天到了,菊花正盛开,而蒲柳却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生机。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季节更替的感受。 空舍瓶储粟,寒蔬釜瀹羹
【注释】 1. 高岭号枪竿(jiàn,箭靶):比喻山势高峻险要。 2. 揭:举起。 3. 培塿(bēi mào):小土山。 4. 平川:平坦的河流或土地,这里指平原。 5. 草树秋犹秀:意思是草木秋天依然繁茂。 6. 冰霜石半坚:指石头上的冰霜还未融化。 7. 全燕归眼底:全部的燕子都已经飞回北方。 8. 佳气郁中天:美好的气息充满了天空。 【赏析】 此诗是一首七绝,描绘了一幅秋天景色图
【注释】 行宫临白海:指辽代的上京路(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一带,当时建有行宫。 金碧出微茫:金碧,指皇宫建筑上的彩饰;微茫,指远望之景。 铜豹仍分署:铜豹,指铜制的门额;署,指官署名。铜豹犹言铜门,分署犹言各设官署。 韝鹰亦有房:韝鹰,指关雎等十二禽名;房,指关内、关外各一房。 射熊名鄙汉:射熊,指射熊节;鄙,同“敝”,意为贬低;汉,即汉朝,指汉武帝时设置的射熊节。 祝网德怀汤:祝网德
【注释】 扈从多馀暇,优游视草堂。 (扈从:跟随皇帝出巡。) 特书兼左右,染翰侍明光。 (特书:指皇帝的亲笔诏书。) 简峻程休父,雄深马子长。 (简峻:指程休父的字“简峻”。程休父:名不详。马子:马援字“马子长。”) 微才无一技,素食愧鹓行。 (微才:微薄的才能。素食:指清贫的生活。鹓行:指朝廷中高官显爵。) 【赏析】 《上京杂诗十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之一
诗句释义 1 雕题承正朔:这里的“雕题”指的是古代南方一些民族的习俗,他们的头发通常是黑色的,而“雕题”意味着头发像雕饰一样美丽。这里用来形容李奉使诗卷的内容丰富多彩、艺术性强。 2. 口舌代干戈:口舌(言语)和干戈(兵器)都是战争的工具,这里比喻李奉使诗卷中充满了智慧和策略,能够化解冲突,带来和平。 3. 气运于今盛:这里的“气运”指的是国家或社会的运势,“今盛”表示当前繁荣昌盛
【注释】 九月:农历八月。 滦阳道:指今河北省滦平县一带的山道。滦阳,即滦平,今属河北省。 猎犬高于鹿:意思是说,在山路上,猎犬奔跑的速度比鹿快。 鸣鸦大似鹰:乌鸦的叫声比老鹰的叫更大。 【赏析】 此诗是诗人于九月一日从上京返回途中所作的一组纪事诗。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九月”点题,“还自上京”,表明诗人是从北方的上京(今北京)回南方的家乡。首联“九月”二字,既说明时间又点明地点
【注释】: 侵晨:天刚亮的时候。 偏岭:山的一侧或一隅。 气何偏:指天气寒冷。 独石出平地:只有一块大石头突出在平地上。 青山半似燕:青翠的山峦就像燕子。 近郊:靠近城郭的地方。 夹道:路两旁。 向午:正午。 衣频减:穿的衣服渐渐少了。 羁怀:羁旅中的情怀。 豁然:开朗、舒畅的样子。 赏析: 此诗为作者于九月一日自上京途中纪事所作。诗中描绘了一个初秋日出时分的山村,清新秀丽、生机盎然
注释: 九月一日还自上京途中纪事十首:这是一首五言诗,共十首。 驿程无里数,洼阜峻还低。 落日明驼背,晴沙响马蹄。 草枯人少聚,地冻路无泥。 近市闻喧笑,邮亭又旅栖。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的《秋夕宿太原馆》的十首之一,描绘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首联“驿程无里数”,意为驿站之间的距离无法计算。这里的“驿程”指的是长途跋涉的路途,“里数”则是指路程的长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