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景奎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理解诗人的创作目的即可。 (1) “胡太常录寄黄侍讲诗二首见示因次韵”,点明题目。这是一首七律,是胡太常写给黄侍讲的诗。黄侍讲是宋代名臣黄庭坚的号。这首诗的体裁属于七言绝句,是一首七律。“学士”、“云泉”是关键词语,分别指学士院和隐士居所。 (2) “政如洛社尊诸老”,意思是说朝廷如同古代的洛邑之社,尊敬各位前辈贤人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是基础题,也是重点题。此题考查的是“建德同知苍岩公以平寇升总管”一句的赏析。这句的意思是:平定叛乱后,苍岩公因为功高被提拔为总管。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这两句诗的意思可这样理解:公子王孙都领了官职,在桐江边饮酒赏月。诗人用“桐江秋月”和“冰壶”(盛酒之器)两个意象来写景,营造出一个宁静、清冷、幽雅的意境
【注释】 泊:停船靠岸。临口:即临津,地名。挐音:指船上的缆声。杂市:市集。丹阳:古县名,今属江苏,在南京市东北。石头城:故址在南京市西北钟山下,有秦时所筑之城,亦称金陵。小车:古代一种轻便的车辆,用四匹马拉。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诗人于公元762年的春天,从江陵(今湖北荆州)乘船东下至金陵(今南京),途中经过丹阳时,曾停舟游览。这首诗就是作者记述这次游览的见闻和感受
注释:寒食节在今天逢二月的时节,士子们甘愿焚身以求死,究竟谁去同情他们?每年都会有遗逸之士争着求聘,乞求皇帝赐新条,不要禁绝烟火。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寒食节的看法以及对士人生活的感慨。寒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清明节前一天举行,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等先贤而设立的。在这首诗中,“士甘焚死竞谁怜?”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那些为了理想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士人的深深同情
【解析】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冬末,时在江西浔阳(今江西九江市)。诗人当时任江州刺史兼御史中丞。 首联“罢讲常陪御史骢,龙翔如在五云中。”意思是说:我常常陪伴着这位御史官马,就像它腾飞于五色云彩之中一样。“罢讲”即结束讲论,“御史骢”,即御史所乘的骢马,此处借指御史官。“常”,经常的意思,“陪”,陪同、伴随的意思,“御史骢”即御史所骑之马。 颔联“匡庐驻锡看秋瀑,衡岳褰裳振海风
注释: 旧游:对过去游玩过的景物或场所的怀念。 古槐疏冷日苍凉:古槐树稀疏,阳光显得寒冷而苍凉。 废馆荒台隔短墙:废弃的亭子和台子被一堵矮墙隔开。 自是旧游偏易感:由于这些景物曾经是过去游览的地方,所以更容易产生怀旧之情。 紫骝曾系绿垂杨:我曾骑着紫色的马在绿色的杨树下系过马鞍。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怀旧之情的诗。诗人通过描述古槐、废馆、荒台等景物,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
次韵张子恭督兵衢州二首绣衣有缘志冲天,谈笑挥兵用命前。 借箸留侯知有后,誓江祖逖勇居先。 一时蛇豕俱风靡,万灶貔貅解甲眠。 如此贤劳端为国,咏歌当见太平年。 【注释】 1. 绣衣有缘志冲天:指有人因为某种机缘而拥有高官厚禄和远大的志向。 2. 谈笑挥兵用命前:意思是在轻松愉快的谈笑声中指挥军队,奋勇向前。 3. 借箸留侯知有后:指的是借用韩信(留侯)的智慧。 4. 誓江祖逖勇居先
胡太常录寄黄侍讲诗二首见示,因次韵 翰林风度似涪翁,伐木相求一笑逢。 东岘看云披鹤氅,北门视草忆鳌峰。 花间载酒清歌起,竹里行厨异味重。 晚岁文章浩如海,百川日夜尽朝宗。 注释: 1. 翰林风度似涪翁:指自己有像翰林学士那样的风度和才华。翰林学士是皇帝的文学顾问,负责撰写诏书等重要文件,地位很高。 2. 伐木相求一笑逢:形容与黄侍讲相遇时,如同伐木人找到了木材一般的喜悦。 3. 东岘看云披鹤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作品,题目为《次韵张子恭督兵衢州二首》。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舞阶干羽未班师,命将南征即陛辞。 这句诗的意思是“在舞蹈中挥舞着羽毛的干戈还没有结束,命令将军们向南征战,在殿上进行告别的辞别”。这里的“班师”指的是军队完成使命后返回原地的意思。而“命将南征”则表示命令将军们出征南方。 绣斧风行迎暴胜,羽书日报获仙芝。 这句诗的意思是“使用绣花的斧头迅速打败敌人
这首诗是赞美一位名为美老左丞、总戎有功的将领的。诗中描绘了这位将领在镇江东地区建立功勋,以及他在千里之外挥舞旌旗、开启玉帐的场景,还提到了他受到上天赐予的彤弓和熊兆,展现了他的英勇无畏。最后,诗中表达了对这位将领的期待,希望他能够铲除敌人的壕沟,成功入奏大明宫。 注释: - 维翰维藩复总戎:维翰(美)为地方官长,维藩指维翰为地方藩臣。 - 千里旌旗开玉帐:形容军队行军迅速,声势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