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风度似涪翁,伐木相求一笑逢。
东岘看云披鹤氅,北门视草忆鳌峰。
花间载酒清歌起,竹里行厨异味重。
晚岁文章浩如海,百川日夜尽朝宗。
胡太常录寄黄侍讲诗二首见示,因次韵
翰林风度似涪翁,伐木相求一笑逢。
东岘看云披鹤氅,北门视草忆鳌峰。
花间载酒清歌起,竹里行厨异味重。
晚岁文章浩如海,百川日夜尽朝宗。
注释:
- 翰林风度似涪翁:指自己有像翰林学士那样的风度和才华。翰林学士是皇帝的文学顾问,负责撰写诏书等重要文件,地位很高。
- 伐木相求一笑逢:形容与黄侍讲相遇时,如同伐木人找到了木材一般的喜悦。
- 东岘看云披鹤氅:在东边的山丘上欣赏云彩时,仿佛披上了白色的鹤羽。
- 北门视草忆鳌峰:在京城北门处理文书时,想起了曾经居住过的鳌峰。鳌峰可能是一个地名或是指代某个地方的象征。
- 花间载酒清歌起:在花园中饮酒赏月,伴随着清歌响起。
- 竹里行厨异味重:在竹林里设置临时的厨房,品尝各种美食。
- 晚岁文章浩如海:晚年的作品如海洋一般浩瀚,无法计量。
赏析:
此诗以“翰林风度似涪翁”开头,点明了诗人自比为翰林学士,展现了其高洁的品格和才华横溢。随后通过描述与黄侍讲相遇的情景,表达了彼此间的深厚友谊。接下来,诗人描绘了在不同地点的不同生活画面,既有山野的宁静,又有都市的繁华。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晚年生活的感慨,认为其作品如海洋般浩瀚,充满了无限的智慧和情感。整体来说,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诗人的个人风采,也反映了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