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奎
【解析】 本诗的注释是:海上三神山,上有学仙侣。泠泠(línɡ línɡ)紫箫声,吹作飞凤语。回飙(biāo)荡溟海,散落成烟雨。岂无知音者,一振九苞羽。持之献天庭,上以奉明主。 这首诗是诗人对陈华仲的酬答之作,诗人在诗中描绘了三座神山上的学仙侣们吹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之情,并表达了自己想要与知己共度时光的意愿。 【答案】 ①海上三神山,上有学仙侣。海上三神山,是诗人想象中的仙人居处
【赏析】 此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诗人在江州作郡主簿,舟宿于荻港时有感而发。全诗以秋日登高为题,抒发了诗人对家乡、故国的眷恋之情。首联写登高之景。“冉冉秋云暮”,写秋天的景色;“冲寒买去船”,写登高的心情。颔联承上启下,写长江两岸的景色。“吴、楚”指吴国和楚国,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故国澹风烟”,即故乡的山川景物被薄雾笼罩,显得朦胧不清。颈联写长江的水流。“矶危浪拍天”,是说江水湍急
【注释】 寄报国寺欣笑隐:寄语报国寺的欣笑隐,表达自己对报国寺的怀念。 江海无端客路长,扁舟明日棹沧浪:江海无边,我行客途漫长,明天就要乘船去沧浪,也就是太湖。 遥知风雨溪窗夜,梦逐潮声到上方:遥知风雨交加,在溪边窗下过夜,梦中追随潮声,直到天明。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旭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作者在报国寺等待船只的情景,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内心感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旅程的期待。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以牡丹为题,描绘了牡丹花开的美丽景象及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首联“赋牡丹”直接点明主题,用“曲槛春如锦,晴开晓日妍”形容牡丹花盛开的景象如同锦绣一样美丽。这里的“曲槛”可能是指园林中的弯曲栏杆,而“春如锦”则形容春天的景色如同精美的丝织品,给人以美的享受。 颔联“树摇风影乱,枝滴露光圆”进一步描绘了牡丹花的姿态。风吹过树枝,花瓣随风摇曳,仿佛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诗名:过广德 黄尘鞍马夕阳边,不到桐川十二年。 万事只多新白发,虚名何日赋归田。 注释与赏析: - 诗句原文: 黄尘鞍马夕阳边, 不到桐川十二年。 万事只多新白发, 虚名何日赋归田。 - 词语解释: 1. 黄尘:指尘土飞扬,常用来描绘忙碌或旅途劳顿的场景。 2. 鞍马:指骑在马上,这里形容诗人行走在路上的状态。 3. 夕阳边:描述日落时分的景象,给人以时间流逝和行程结束之感。 4. 桐川
【注释】 1. 碧萝交蔓:指碧绿的藤萝缠绕着崖壁。 2. 潭底潜蛟万仞深:指深潭底部有一只蛟龙。 3. 今古江流推不去:指无论时间如何更迭,江流永远不会改变。 4. 湿云长护最高岑:指湿云永远保护着最高的山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色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首句“碧萝交蔓络崖阴”,描绘了一幅碧绿的藤萝环绕着崖壁的景象
【注释】 ①稻花:指稻田里长着的花朵,即水稻的花。水落:指秋天水位下降后。正鱼肥:指稻花盛开时,鱼儿长得肥壮。②孤云:指湖上的一朵白云。带雨归:指在天空飘浮着,像带着雨一样慢慢降落。③倒涵:倒映在水中,形成倒影。波镜:指湖水,波光粼粼。④白鸥:一种白色的海鸟,这里泛指鸥鸟。低傍:靠近,贴近。⑤钓船:指渔船。飞:飞翔。 【译文】 稻田里金黄色的稻花随着水势上涨而凋谢,这时正值深秋,稻谷成熟
这首诗的原文为: 潋潋横塘柳四围,雨馀来看绿阴肥。 燕翎拂处波如縠,半幅深红漾落晖。 注释与赏析: - “潋潋”:形容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样子。 - “横塘”:指的是池塘。 - “柳四围”:指四周被柳树包围,形成了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景观。 - “雨馀”:雨后的意思,暗示了春天或者傍晚的景象。 - “绿阴”:形容树木茂盛,遮阴形成的阴凉之地。 - “拂处”:此处“拂”是吹拂的意思
注释: - 玉辇迟:指皇帝的御辇停留缓慢,比喻春天迟迟不至。 - 君恩同载妾深辞:意思是说皇上的恩宠像载着我一样沉重,因此我深深辞谢。 - 娉婷团扇秋风底,犹似增成宠幸时:意思是说在秋风中翩翩起舞的美人,仿佛是增加了宠爱和宠爱的时间。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美丽的女子对皇帝深深的感激之情,表达了古代女性对皇帝的敬仰和依赖。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地位和命运的看法
《立秋日留阳墅庵》是元代诗人贡奎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生动的景色描绘和深邃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在立秋时节对于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悟。接下来将按顺序对这首诗的逐句进行解析: 第一句“林阴攲枕午鸡啼”,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午后景象。诗人在林荫之下安顿好枕头,耳边是悠扬的午鸡啼鸣声。这一句通过细节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平和而安详的氛围,仿佛诗人已经沉浸在这个静谧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