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
【注释】: 谩成四十二首:指诗人自编的《谩成》诗共四十二首。谩,空。 其四:第四首。 新霜尚薄树声乾,寒水无痕倒浸山。——新近降下的冷霜还不太厚重,树木的声音显得干燥而干枯,寒冷的水流没有留下痕迹地倒映在山上。 知是钓船归较晚,鵁鶄嘎嘎起芦湾。——我知道是渔舟傍晚才归来,一群鵁鶄鸟在芦苇丛中嘎嘎叫着嬉戏。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秋末冬初的景致。前两句是写秋末冬初的景色。“新霜尚薄”说明时已入深秋
【注释】: 谩成四十二首:漫成了四十多首。 其五:这是其中的第五首,此诗为作者晚年的作品。 紫芋:紫皮的芋子,即芋头。 细凝酥:细腻如酥。 旋拨寒灰出地炉:迅速用火把地炉里的余烬拨开,生起火来。 惭愧邻家新酒熟:感到对不起人家,因为我来了,他们才能把酒准备好。惭愧的意思是说对不起别人。 客来酤得满葫芦:客人来时,我买了满满的一葫芦酒给他喝。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冬日农家的生活情趣
【注释】谩成四十二首,即《漫兴》组诗的第三首。漫:随意的意思,这里作“无”解。漫兴:即即景抒情、即事赋形的闲适之作。小春:小春气,指初春。朱栎(zì):红褐色的树,即橡树。正入看:正好可以欣赏。 昨夜:昨日夜里。开数朵:开了几朵花。阑干:栏杆。 【赏析】 此诗写春日海棠盛开,蝴蝶飞舞之美景。首句说春天尚未到来,但海棠已经开放,说明是春暖花开之时。二句写海棠枝头的景色。三句写海棠花下蝴蝶飞舞的景象
【注释】谩成:漫写成,随意地写。湘簟(diàn):湘竹制成的竹席。欹(yī)眠:斜着躺着。数声:几声。乳莺:初生的黄莺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幽雅的庭院生活图:在风琴悠扬、流水潺潺、簟席横陈的虚堂中,诗人悠然自得地斜卧,耳边传来几声棋子落下时的声音。而这时,一群乳莺正躲在茂密的绿叶之中,欢快地啼叫。诗中通过闲适清朗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一种超脱尘世、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和心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分析该诗的艺术特色”,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此题要求分析该诗的艺术特色。首先从炼词炼句的角度入手,“揉蓝染水翠浮山”一句,“揉蓝”即指用青绿色的汁液浸泡过,使之变深绿色。“染”,浸渍;“水翠浮山”,即水色碧绿,浮在山上。这两句写出了春天的景色色彩鲜艳、生机勃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意,赏析诗句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首描写西湖春景的小诗。首句点明“春日”,接着写园丁折来桃花、李花和蔷薇三种不同的花卉供人观赏,三句写在石函桥畔赏春,五、六两句写自己挑着春天的景色回家,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答案】 (1)要嘱咐园丁去采摘一枝桃花;红的、白的、紫的各色蔷薇。 (2)石函桥边人烟稀少,傍晚时分;我挑着春天的美景回到家中
注释:远远地看到暮色中渔船停泊在水边,点燃了金鸭的香,酒意未尽,我有些醉意朦胧。倒转船头,本无此意,却被旁边的人报知放流星雨了。 赏析:这首诗写于诗人在西湖游春时所作。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晚景图。第三句突然转折,由写景转入抒情,写出了诗人对这美景的欣赏。最后一句以“有意”作结,与上两句相呼应,使全篇显得浑然一体
【注释】 天街:京城里的主要街道。夜市:指夜晚的市井。喧阗(xuāntián):喧闹嘈杂。半掩:半开着。玉漏:计时的器具,即漏壶。传说古时以铜为管,中盛水银,下有刻度,以计时辰。笼烛:指点燃蜡烛。绛纱:红色纱巾。争道:争先恐后地走在前头。湖心:指西湖中心的湖上。未归船:尚未回来的船只。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春夜的美景以及人们的活动情景。全诗语言流畅,意境优美,富有生活气息
西湖春日壮游即事 其二十三【注释】: 送得春归夏又初,名园不放玳筵虚。 只知富足家家事,肯为儿孙教读书。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五月,当时作者任秘书郎、司封员外郎兼权直秘阁。这首诗是作者在杭州任上所作。诗中通过描写杭州西湖的景色,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现实的黑暗面。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忧虑之情
【注释】 画船:指载客的小船只。西林:在杭州西湖,是风景优美的游览胜地。弁阳:古地名,即今安徽和县。模写:这里指摹写、描绘。闲却:闲散,冷落。半湖春:指西湖的湖水被春色染绿了半边。 【赏析】 这是一首记游诗。诗中写了西湖之景,以及游兴不浓的情景。诗人乘船过午才到西林,但已人头攒动,车马如流,人拥孤山陌上尘,一派闹热之状。“曾被”两句,说西湖景色之美已被诗人尽数描写。而自己则懒散地坐船闲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