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亮
注释: 建康黄尚书请住清真曾以颂却之 —— 建康,即今天的南京,黄尚书是当时的一位官员。清真指的可能是诗人自己的号。曾以颂却之表示诗人拒绝了他的邀请。 彻骨穷来不厌穷,横眠倒卧白云中 —— 彻骨穷来自佛教中的“彻骨”,意为彻底,形容穷困到极点也不感到厌烦。横眠倒卧在白云中间,描绘了一幅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场景。 饥餐一钵和罗饭,此外无能振祖风 —— 饥饿时吃一钵和罗饭,表示生活的清苦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理解诗意及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把握诗歌的体裁特点,分析诗人的情感,注意要结合注释和译文来回答,最后要注意字数限制。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交代了诗人的身份和处境,次句点出了诗人赖以自慰的事物,第三句写出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满足与享受
注释: 见侍者求语:看见仆人在请求他说话。 三呼三应箭锋拄:三次呼喊三次应答,如同箭尖一样锐利。 不呼不应全体露:不喊叫就回答不出全部问题,就像整个身子都露出来一样。 汝从雪窦到灵山,步步踏著无差互:你从雪窦寺出发,一直走到灵山,每一步都是准确的,没有偏差。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诗人与仆人对话的诗歌。诗人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仆人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
【注释】 1.碧云:青翠的山色。 2.华藏:佛教语,指佛性或佛国。 3.故旧:老朋友。 4.松门:即松风洞口,是庐山的一个著名景点。 【赏析】 此诗写诗人在庐山的观感。首句“碧云”点题,次句写登临庐山后所见之景。第三句写诗人独往独来,不与世俗人交往,第四句写诗人眼中所见,但见鸟鸣而已,不见人。全诗意境幽静,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情怀
【注释】 ①指三门:即指三山,指天台山。 ②千差路:形容山路高低不平。 ③泼天:形容气势磅礴,不可阻挡。 ④门户开:指三山峰峦起伏,云雾缭绕,宛如门户敞开。 ⑤空荡荡:形容天空广阔,没有云彩。 ⑥脚下起风雷:指山路崎岖险峻,令人感到如临大敌。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天台山景色图。首句“踏断千差路”,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天台山路的赞美之情。次句“泼天门户开”
注释: 大海波涛汹涌,道人的意志坚定。 当头一截断,万顷看平田。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海洋和道人的句子,表达了大海的力量和道人的决心。 首句“大海波涛涌”,描绘了大海波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大海的强大力量。 次句“道人愿力坚”,则表现了道人坚定的意志和决心。他们为了追求真理,不惜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第三句“当头一截断”,形象地描绘了大海波涛汹涌的景象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局部意思进行归纳分析。第一句“光境俱亡了”,光境:指佛教所说的色界,这里指代佛光普照的世界。第二句“寒潭彻底清”中的寒潭:指深水。第三两句“溯流翻巨浪,五十四州惊”,溯流:逆流而上,翻巨浪:逆流而上,激起巨大波浪,五十四州:指五十四个国家、地区。 【答案】 译文:佛光普照的世界都消失了,寒冷的潭水变得清澈透明
【注释】藤簟:用藤编的席子。 “打成一片凝如水”:形容席子的纹路像水一样平展。 “寒光起”:席子被风吹过,泛起了一层寒光。 “不知身在秋波里”:形容睡得香甜,好像自己正躺在秋天的水面上,享受着凉爽。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睡梦中的愉悦感觉,通过对藤簟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无端拗曲作直,平白换人眼睛。 而今双履归去,且喜天下太平。
光明寂照遍河沙,认著依前满眼花。 丧尽诸缘回首看,寥寥四顾绝周遮。 绝周遮处未为是,更须知有祖师关。 透得关,生死佛魔甚屎屁。 时来平地一声雷,四海五湖如鼎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