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成一片凝如水,风吹不动寒光起。
饭饱齁齁快活眠,不知身在秋波里。
【注释】藤簟:用藤编的席子。
“打成一片凝如水”:形容席子的纹路像水一样平展。
“寒光起”:席子被风吹过,泛起了一层寒光。
“不知身在秋波里”:形容睡得香甜,好像自己正躺在秋天的水面上,享受着凉爽。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睡梦中的愉悦感觉,通过对藤簟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打成一片凝如水,风吹不动寒光起。
饭饱齁齁快活眠,不知身在秋波里。
【注释】藤簟:用藤编的席子。
“打成一片凝如水”:形容席子的纹路像水一样平展。
“寒光起”:席子被风吹过,泛起了一层寒光。
“不知身在秋波里”:形容睡得香甜,好像自己正躺在秋天的水面上,享受着凉爽。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睡梦中的愉悦感觉,通过对藤簟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注释】: 颂古四首 其一: 一色通身白,天然绝点尘。 吒沙当古路,不吼也惊人。 译文: 全身都是白色的马,自然的颜色一点尘埃都没有, 在古道上叱喝一声,也能令人震撼不已。 赏析: 这首诗是咏物诗,写一匹马的洁白和威武。 第一句写马的颜色:“一色通身白”。这四个字概括了马的颜色、形状与精神。马的颜色是白色,所以“通身白”。而这种颜色是天生的,不是人为染成的,所以说“天然”,没有一点儿尘埃
【注释】 参:参与,参加。偈:佛教中的唱导词,一种说教的形式。参学:参悟佛法。事:事情。商量:商量、商讨。着眼看人处,对人要求严格而公正。承当:担当、承担。处处无非安乐乡:事事如意,处处都是安乐的家乡。阿呵呵(hāhé):佛门用语,表示高兴的样子。万两黄金也消得:即使花费了万两黄金,也不会感到可惜。 【赏析】 《大正藏》第12册中,收录此诗,题为“颂”。《宋高僧传·道生传》载
【注释】 金风:秋风。体露堂堂:树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犹如珍珠。活鱍鱍:活泼灵动的样子。报君知:告知君王。快领略:快速领会。错认:看错。 【赏析】 这首诗是写秋景的。诗人以简炼的语言,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萧瑟景象。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前两句描写树叶由绿而黄、由黄而落的情景,后两句表现人对落叶的欣赏和喜爱之情。全诗构思新颖,语言通俗,形象鲜明。 “金风起,树叶落,体露堂堂活鱍鱍
【注释】 湖海:泛指江湖。 羞:羞愧,有愧。 点头:表示顺从、同意。 堪笑:可笑。 傍观:旁观、侧目以待的人。 也来:也跟着过来。 逞:施展。 风流:风雅潇洒。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那些附庸风雅的无耻之徒的一种讽刺。作者借桃花自开自落的自然规律来比喻那些附庸风雅、趋炎附势的人。 首句“几年湖海不知羞”,是说那些人在江湖上混了几年,却仍然不知道羞耻,没有觉悟,没有改变。这一句是说那些人没有觉悟
这首诗的译文是: 僧人问他处有没有这个字,他回答说没有。然后他就随手拈来,交给了它。 在嫩绿色的枝头上,点缀着一点红色的花朵,让人看了觉得更加动人了,春天的色彩也不需要太多。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小诗,描写了春天里一株花树的形象。全诗语言简洁,意境优美。 首先看首句“者僧问处绝誵讹”,意思是僧人说他处没有这个词语。这句话中,“者”是代词,指代诗人;“僧”是指僧人;“问处”表示询问地方
【注释】 八十老婆:指年老的妇女。心已灰:心里已无希望了。强颜抹粉与涂抹:勉强掩饰自己的衰老。蚽(zhuō):一种昆虫,形似蜘蛛,体小而黑,生活在土里。这里比喻丑女或丑婆。潦倒:穷困,失意。遇兴何妨舞一回:碰到高兴事就高兴起来。 【赏析】 这是一首以诙谐的笔调描写一位八十岁的老妇人的诗作。诗中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八十岁的老太婆写得活灵活现,富有情趣。全诗以“强颜”二字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 颂古四首 其一 你有主丈与主丈,你无主丈夺主丈。 拨乱乾坤几个知,莺啼不在花枝上。 注释: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哲理性的思考,即在混乱的世界中,谁是真正的主人?而这种思考也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赏析: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理性思考。它以“你”和“主丈”为线索,探讨了在混乱的世界中,谁是真正有主见、有能力掌控局势的人。同时
注释:当饥荒时,我一定会听到饥荒的消息;当丰收时,我一定也会听到丰年的消息。 婆子在台山,赵州勘破了。 译文:当饥荒时,我一定会听到饥荒的消息;当丰收时,我一定也会听到丰年的消息。 婆子在台山,赵州勘破了。 赏析:诗中描绘了诗人对生活观察的敏锐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无端拗曲作直,平白换人眼睛”意思是:没有缘由的把弯曲的写成了正直的,白白地换了人的眼睛.“无端”,没有缘故;“拗曲作直”,即不按规矩,将曲折写得直露;“平白”,指平易、平常;“换人眼睛”,指用笔随意改变文章的格调和风格.这两句是说:没有缘由地把原本曲折的文章写成了正直的风格
狂风暴雨轰霹坜, 满庭撼动花狼籍。 红红白白已周遮, 何劳饭袋重拈出。 注释: 1. 狂风暴雨:形容风雨很大。轰霹坜:形容风声雷鸣。 2. 满庭:整个庭院。撼动:震动。花狼籍:花被风吹落。 3. 红红白白已周遮:形容到处都是红色和白色。周遮:覆盖。 4. 饭袋:指口袋或袋子,这里用来比喻无用之物。重拈出:重新拿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风雨交加、花被吹落的景象
注释: 建康黄尚书请住清真曾以颂却之 —— 建康,即今天的南京,黄尚书是当时的一位官员。清真指的可能是诗人自己的号。曾以颂却之表示诗人拒绝了他的邀请。 彻骨穷来不厌穷,横眠倒卧白云中 —— 彻骨穷来自佛教中的“彻骨”,意为彻底,形容穷困到极点也不感到厌烦。横眠倒卧在白云中间,描绘了一幅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场景。 饥餐一钵和罗饭,此外无能振祖风 —— 饥饿时吃一钵和罗饭,表示生活的清苦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局部意思进行归纳分析。第一句“光境俱亡了”,光境:指佛教所说的色界,这里指代佛光普照的世界。第二句“寒潭彻底清”中的寒潭:指深水。第三两句“溯流翻巨浪,五十四州惊”,溯流:逆流而上,翻巨浪:逆流而上,激起巨大波浪,五十四州:指五十四个国家、地区。 【答案】 译文:佛光普照的世界都消失了,寒冷的潭水变得清澈透明
注释: 大海波涛汹涌,道人的意志坚定。 当头一截断,万顷看平田。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海洋和道人的句子,表达了大海的力量和道人的决心。 首句“大海波涛涌”,描绘了大海波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大海的强大力量。 次句“道人愿力坚”,则表现了道人坚定的意志和决心。他们为了追求真理,不惜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第三句“当头一截断”,形象地描绘了大海波涛汹涌的景象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理解诗意及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把握诗歌的体裁特点,分析诗人的情感,注意要结合注释和译文来回答,最后要注意字数限制。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交代了诗人的身份和处境,次句点出了诗人赖以自慰的事物,第三句写出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满足与享受
诗句原文: 达道应须并六贼, 六贼并了何所得。 十方坐断眼头空, 观音院里无弥勒。 译文注释: 在佛教修行中,"达道"即达到佛陀的境界,需要同时克服内心的六种烦恼(六贼)。一旦这六种烦恼被克服,便达到了心灵的平静和自在。然而,当一切烦恼都清除之后,人们往往会感到一种空虚和迷茫,如同眼中的空洞和观音菩萨所在之地不再有弥勒佛。 赏析: 此诗以佛教修行为主题
【注释】 1.碧云:青翠的山色。 2.华藏:佛教语,指佛性或佛国。 3.故旧:老朋友。 4.松门:即松风洞口,是庐山的一个著名景点。 【赏析】 此诗写诗人在庐山的观感。首句“碧云”点题,次句写登临庐山后所见之景。第三句写诗人独往独来,不与世俗人交往,第四句写诗人眼中所见,但见鸟鸣而已,不见人。全诗意境幽静,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