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僧问处绝誵讹,就便拈来付与它。
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消多。
这首诗的译文是:
僧人问他处有没有这个字,他回答说没有。然后他就随手拈来,交给了它。
在嫩绿色的枝头上,点缀着一点红色的花朵,让人看了觉得更加动人了,春天的色彩也不需要太多。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小诗,描写了春天里一株花树的形象。全诗语言简洁,意境优美。
首先看首句“者僧问处绝誵讹”,意思是僧人说他处没有这个词语。这句话中,“者”是代词,指代诗人;“僧”是指僧人;“问处”表示询问地方;“绝”是动词,表示没有;“誵讹”是名词,指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僧人告诉他处没有这个词语。这里的“者僧”是对僧人的尊称。
接着看第二句“就便拈来付与它”,意思是随便拿来,把它当作它。这里的“就便拈来”是动词,表示随意拿来;“付与它”是动词和名词的结合,表示把某个事物交给另一个事物。整句话的意思是说,随便拿来,把它当作它。这里的动作是由上一句的提问引起的,因为僧人说没有,所以诗人就随便拿来了一个东西,并将其交给了它。
第三句“嫩绿枝头红一点”,描绘了一个生动的画面。这里的“嫩绿枝头”是名词,表示枝条的颜色;“嫩绿”是形容词,表示枝条的颜色是浅绿色的;“红一点”是名词,表示红色的东西;“红”是形容词,表示红色的。这里的“嫩绿枝头”是枝条的枝叶,颜色是浅绿色的;而在这些嫩绿的枝叶上,却点缀着一两点红色的斑点。这两句诗通过颜色对比,形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
最后再看第四句“动人春色不消多”。这里的“动人”是动词,表示吸引人;“春色”是名词,表示春天的颜色;“不消多”是动词,表示不必过多;“多”是形容词,表示过多。整句话的意思是说,春天的颜色已经足够吸引人了,不必过多。这里的“动人春色”指的是被诗人所描绘的春天景色,而“不消多”则表示这种美景已经足够吸引人了,不必过多。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株花树上嫩绿叶子的红点,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