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亮
【注释】 1. 偈颂:即佛经中的偈语,是佛教用语,指诵念的偈语。偈颂是一种佛教韵文形式,多用四句或八句诗的形式来表达某些道理,内容往往富有哲理,语言简练而含蓄。七首:此指《金刚经》中七种修行方法的概括,每篇偈颂都以“七首”为题,共七首。 2. 十一月十五:指农历十一月十五日,这一天为佛教节日,称为“佛成道日”,也称“佛吉祥日”。 3. 光阴似箭:时间像射出的箭一样飞快,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4.
【注释】 说参禅:谈论修习禅学。弥天过:漫无边际的罪孽。缘:由于。成行货:指修行成就了,能做佛事的人。觉:觉悟、开悟。合尘,受外界污染。饭箩边:即“饭甑边”,比喻受世俗生活的诱惑。忍饥饿:忍受着饥饿之苦。 【赏析】 此诗为颂佛,以佛教禅宗用语入诗。首句“说参禅”是佛家语,表示谈禅。二句言“因缘果报”,意谓一切皆由因缘所生。三句“缘是见成行货”指那些已得道的僧人,他们能做佛事,所以被称为“行货”
注释:春风吹过柳树,花红一片,鸟儿在枝头啼叫。这是祖先的心意,他们希望子孙报效国君。其中直截了当的道理,已经落到了我的家传之中。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族传承和道德修养的重视。他认为,家族的传承不仅仅是血脉的延续,更是道德、品质和智慧的传递。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传递给下一代,让家族的传统得以发扬光大。同时,他也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领悟和对生死的超脱。下面将逐句解读这首诗: 光上人求语 —— 此诗首句,光上人(可能是指一个修行者)寻求与作者的对话。 光明寂照遍河沙,认著依前满眼花。 —— 第一段,描述了一种寂静的状态,如同光明照亮了整个空间,让人眼花缭乱。"认著"意为辨认或识别,"依前"意味着依旧如此。 丧尽诸缘回首看,寥寥四顾绝周遮。 —— 第二段
【注释】 偈颂七首 其一:一叶落,天下秋。几人于此辨来由?衲僧冷地呵呵笑,南岳天台拄杖头。 【赏析】 此诗以落叶为引子,寓意深刻。“一叶落,天下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落叶的时候,诗人以一叶落喻人世间的生离死别;也喻人生之无常。 “几人于此辨来由?”这是说,有几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能看清这一切呢?这里表达了作者的悲观思想。“几”字在这里是虚数词,表示“多少”。 “辨”,辨别、识别。“来由”
偈颂七首 其六 九旬禁足今朝满,漆桶掀翻快活人。 莫怪点胸夸独步,只缘过夏在清真。 注释:这首诗的大意是,九十岁的人今天终于可以自由行动了,就像把漆桶掀翻了一样,他们感到非常快活。不要奇怪他夸耀自己独自走路的技巧,因为他是在夏天的时候才这样做的。 赏析:这是一首赞美长寿和乐观生活的诗。诗人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心态。诗中的“九旬”一词
诗句原文: 达道应须并六贼, 六贼并了何所得。 十方坐断眼头空, 观音院里无弥勒。 译文注释: 在佛教修行中,"达道"即达到佛陀的境界,需要同时克服内心的六种烦恼(六贼)。一旦这六种烦恼被克服,便达到了心灵的平静和自在。然而,当一切烦恼都清除之后,人们往往会感到一种空虚和迷茫,如同眼中的空洞和观音菩萨所在之地不再有弥勒佛。 赏析: 此诗以佛教修行为主题
注释: 古禅人乞语:古代禅宗大师在寻求佛法。 底事:为何? 完全亘古今:从古至今。 何劳特地遍参寻:何必特意去广泛地寻找答案。 草鞋踏破知端的:用脚踩烂草鞋,才懂得事情的真相。 悔涉山川恨转深:后悔涉足山水,怨恨加深。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关于禅宗求道的诗。诗人通过对古禅人乞语的描述,表达了他对佛法的追求和对人生道路的深刻理解。 首句“底事完全亘古今”,意思是说,为什么要从古至今都要寻找佛法呢
【注释】: 两个:指两个屎橛,比喻两个无用的东西。 合作一团:指粪与屎合在一起。 熏天炙地:形容臭味浓烈。 谁能嗅:即谁又能嗅出臭味。 作话端:成为谈话的题材。 【赏析】: 这首偈颂,从内容上来看,它似乎并不属于佛教的内容。它以讽刺的口吻来揭露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诗中“两个屎橛”,指代了社会上一些无用的人。“合作一团”,比喻这些人勾结一气,干坏事。而“熏天炙地”,则形容他们的罪恶行为臭名昭著
【注释】: “今朝三月半”:指今天正是三月十五。 "祖意甚分明":祖师的意思非常明显,就是告诉我们不要看热闹。 "何妨着眼看”:不妨仔细看,不要只看表面。 “看看”:转眼间。 “空”:这里指花落了。 “又被风吹别调中”:又受到风的影响,变化成了另外的形态。 赏析: 这首偈颂是说春天来了,百花开放,春光明媚。但人们却只注意这些,却忽视了更深层的意义。作者用比喻和拟人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