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洵
【注释】: 1. 是非海里横身入:在是非的海洋里,我坦然自若地走入。 2. 豺虎群中放步行:就像豺、虎等猛兽在群居中行走一样从容。 3. 自是渠侬无影迹:你总是没有踪迹。 4. 从教天下竞头争:任凭他们去争夺吧。 5. 常在动用中:常常处于动用之中。 6. 动用收不得:动用却无法收回。 7. 常在万象中:常常处于万物之中。 8. 出万象一头:从万物中独立出来。 9. 你若簸土扬尘
偈二十二首 其十 掩室摩竭,正令已行。 杜口毗耶,全机脱略。 更来开口,犹欠三拳。 拟欲吞声,不消一钁。 注释: 1. 掩室摩竭:意为封闭门窗,不让外界干扰。 2. 正令已行:意为法令已经颁布执行。 3. 杜口毗耶:意为闭上嘴巴不说话(毗耶是闭嘴的意思)。 4. 全机脱略:意为彻底放弃一切,不再考虑。 5. 更来开口:意为再次开口说话。 6. 犹欠三拳
榕溪脉脉,鹿岭巉巉。 榕树溪水潺潺,鹿岭巍峨险峻。 龙象蹴踏,前三后三。 龙象脚踏山岭,形成前山后山的形势。 二人一见便归去,何待山堂更指南。 两人一见便决定离去,何必等待山堂更正方位呢? 注释: 1.榕溪脉脉:榕溪(流经广东大埔县、梅州市丰顺县等地)的水声如细语低吟,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如同一条流动的脉搏。 2.鹿岭巉巉:鹿岭(位于福建漳州市龙文区境内)地势险峻,山峦起伏
【注释】 吾君:指皇帝。收得中原宝:收复了中原地区。塞外:指边远的北方。烟尘:指金兵入侵时,战火纷飞的景象。万国:指各国。歌谣:指各地的民歌。太平:指国家安定。家家门馆长安道:指全国各地的官府都设在长安,表示天下太平。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萨都剌的作品。诗的前两句描写了金朝灭亡后,中原地区的和平景象;后两句则描绘了当时全国各府县的官署都设在长安,天下太平
【注释】 1. 偈二十二首:佛教经文中的一类文体,即韵文诗。 2. 针扎不到处,放下死蛇头:意谓针不能穿过的地方,放下死蛇即可通过。喻指困难之处,只要找到解决的办法,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3. 唱拍相应时,权尘俱脱尽:意谓歌唱与拍子相合时,暂时的尘埃都落下来。比喻在适当的时候采取适当的行动,就能解决问题。 4. 明眼汉:指有智慧的人。 5. 没窼臼(wěi lào):没窼臼,古代的一种乐器
以下是对《偈二十二首·其六》的逐句释义: 一叶翻空便见秋 —— 一片叶子从高空飘落,就预示着秋天的到来。这里的“一叶”指的是秋天的象征,暗示着季节的变化。 不风流处也风流 —— 即使不在浪漫的地方,也能表现出风流的姿态。这句话表达了即使在平凡无奇的地方,也能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风采。 当头荐得便归去 —— 当头推荐或者推荐给重要人物时,就会得到迅速的回应或认可。这反映了在社交场合中
【注释】偈:世间没有两种道,圣哲们没有两样心。佛祖不说什么,迦叶也没有听见。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禅诗。全诗共八句,前六句为偶句,七、八句为奇句。 “天下无二道”是说世间没有两个不同的道路,“圣贤无两心”是说圣人和贤人没有两样心思。这两句是说世上的道,都是同一道理,圣人和贤人的志向和目标也是同一目标。 “世尊不说说”,是说释迦牟尼佛不说话,但他的智慧和精神却是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了。“迦叶不闻闻”
【注释】 这首诗是诗人在晚年时所作。“万人丛里求知已”意谓在人海茫茫,众生百态中,我寻求知识,已经无路可走;“百草头边识老僧”意谓在草木丛中遇见了一位老僧人,他虽然年老体衰,但精神矍铄,令人敬佩。这两句诗表明诗人在晚年仍坚持探索真理的执着精神。 “从此更无回避处”,表示诗人不再躲避,敢于面对现实;“三头两面得人憎”意谓四面受敌,处处碰壁,因此遭人厌恶。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晚年坚持真理
朔风扫地卷黄叶,门外千峰凛寒色。 朔风:北风。卷黄叶:吹落了树叶。凛寒色:形容山岭间寒冷的气息。 夜半乌龟带雪飞,石女溪头皱用眉。 夜半:半夜。带雪飞:带着白雪在空中飘荡。石女溪头:指岩石上长着的苔藓。皱用眉:像皱眉一样弯曲。 注释:这首诗描写了一幅北风呼啸、落叶纷飞、白雪皑皑的冬日景象。诗中通过“朔风”、“寒色”等词语,描绘了冬天的寒冷和荒凉。最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注释】 拽回:牵引。天关:指天上的天门,神话中的天之门阙。 地轴:指地球。 拄杖:指拐杖。龙:指雨神。 沛然:充沛的样子。 坑满坑:指山中溪流。 谷盈谷:指山间水泉。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拟古》诗之五。此篇托言唐尧时民谣,以咏天降甘霖事。首联写天门、地轴被拉回,暗示天旱久矣,而一旦大雨滂沱;颔联写雨势猛烈,大地为之震动;颈联写雨水普降,山谷之间皆满溢;尾联写雨后万物复苏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