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丛里求知已,百草头边识老僧。
从此更无回避处,三头两面得人憎。

【注释】

这首诗是诗人在晚年时所作。“万人丛里求知已”意谓在人海茫茫,众生百态中,我寻求知识,已经无路可走;“百草头边识老僧”意谓在草木丛中遇见了一位老僧人,他虽然年老体衰,但精神矍铄,令人敬佩。这两句诗表明诗人在晚年仍坚持探索真理的执着精神。

“从此更无回避处”,表示诗人不再躲避,敢于面对现实;“三头两面得人憎”意谓四面受敌,处处碰壁,因此遭人厌恶。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晚年坚持真理,不怕困难,不怕被人排斥,勇往直前的精神,是一首充满浩然正气的诗作。

首句中的“万人丛里求知已”和第二句中的“百草头边识老僧”都是写诗人晚年仍在不懈地探求真理。前者指他在众人之中寻找知识,后者指他在草木丛中遇到一位老僧人。两句诗都表现出一种不屈、不畏、不怕困难的精神状态。

“从此更无回避处”,表示诗人不再躲避问题,敢于面对现实。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永不退缩的精神。

“三头两面得人憎”,意思是四面受敌,处处碰壁,因此遭到人们的厌恶。这是诗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创作背景】

公元764年(唐宝应二年)秋,杜甫在成都定居后,继续从事写作,并创作了许多诗歌,其中就包括这首《偈二十二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