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本才
【诗句解释】 1. 画饼(pie)不足以充饥,大羹(braise)必资于敏手:比喻没有实际行动,空有好的想法。也暗示了作者的清高自持。 2. 净瓶(clean jar)趯倒,目前赢得大沩山:形容自己虽然处境不佳但也能保持清高,就像净瓶倒了一样依然能保持自己的本色。 3. 铁钵(iron basin)擎来,八万毛孔皆香发:形容自己虽然身处困境但仍能坚守初心,如同铁钵一样坚韧。 4. 口吞三世即且置
注释: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拂子朝到西天,暮归唐土。 也无佛,也无祖,夜半日输正当午。 露柱灯笼𡎺著时,谁道黄金如粪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佛教徒的生活画面。 首句“二由一有”,意思是说,佛教中的空宗和性宗都是存在的。空宗是说一切都是虚空的,没有实质性的东西;性宗则认为一切法都有自性,即都有本质。这两者都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第二句“一亦莫守”,意思是说,无论是空宗还是性宗
【注释】 丑:十二地支之一。 一颗圆:指月亮。 抖擞起来时:即月上弦时,初生之时。 问著依前还漏逗:意思是说月亮在初生的时候,还漏出一点光。漏逗:漏光。 合掌南辰后:合掌,双手相合,表示恭敬;南辰,即南极星,是北斗七星的第三颗星;后,即最后。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月亮的形态变化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全诗以鸡鸣丑为引子,通过对月亮从初生到圆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
``` 当阳不显迹,文彩未生前。 只个平常处,壶中别是天。 译文: 在世间行走,我们常常追求那些显眼的成就和辉煌,但往往忽略了那些平凡中的不凡。就像这首诗所描绘的,一个人即使没有显赫的功名也没有显著的表现,他的存在就如同隐藏在平凡的日常之中,却又拥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这种力量就如诗人所言:“只个平常处,壶中别是天。” 赏析: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象
【注释】 偈十二首 其八: 三界无法,何处求心。 四大本空,佛依何住。 直得清寥寥白滴滴,犹是真常流注。 【赏析】 “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三个境界。这三界没有佛法可以修持,所以人们要“何处求心”。这是说修行者要在三界之外寻求佛法。 “四大本空”,指地、水、火、风四大元素都是无常的,本来就不存在。佛教认为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没有固定的自性。“佛依何住”就是问佛教的根据何在?
诸佛放光明,助发真实相。 希有诸比丘,是中无比况。 注释:释迦牟尼佛等诸位佛陀放出无边的光明,照亮了世间一切众生的心灵,引导他们走向真理和智慧的境界。在这无尽的光明之中,有一位特别珍贵的比丘,他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境界。 译文:《偈十二首》之十 诸佛放光明,助发真实相。 希有诸比丘,是中无比况。 赏析:这首诗赞美了佛陀的慈悲与智慧,通过比喻表达了佛教的教义
【注释】 偈(jié):佛教经文的韵文体。十二首,这里指十二首诗。上封一句,即前两句。海墨难诠:大海中的墨汁难以解释。墙壁瓦砾,昼夜流传:墙壁上的瓦片和碎石,从早到晚在流动。若住听莹:如果停留在这里听它的晶莹。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拟人手法描写了墙头砖瓦的形态、颜色、质地、声息等特征,表达了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上封一句,海墨难诠”,这是全诗的第一句,也是关键所在
偈十二首 其五 清机历掌,同道方知,格外称提。 徒劳陷啄,句中有句。 埋没已灵,句中无句。 藏身北斗,拈灯笼向佛殿里。 即且置将三门来,灯笼上又作么生。 自是觑不见,刚道有遮护。 注释:清机历掌 - 指佛性本净,本来清净。同道方知 - 彼此心地相同,才得明白。格外称提 - 从外而内,由表及里。句中有句 - 句句皆妙,句字皆有深义。埋没已灵 - 被埋没的真理已经显现。句中无句 - 虽然用词造句
偈十二首 其九 上无攀仰,下绝已躬。 唤醒怀州牛吃禾,压住益州马腹胀。 任由天下觅医人,烤猪左肩肉。 奇怪,非常,是非对错都不清楚。 梦醒时瞥见临明镜,及被张公误画眉
【注释】偈十二首其六:智身,指佛的智慧。迥出,超越。先天地,在天地之前出现或高于天地之上。大用,指佛的神通广大,无所不包。纵横,变化无常。不易知,不容易理解。鼓舞,启发。灵源,佛的法门。众妙,各种奥妙之境。仰无为,仰望佛的无边无际的法力。 赏析:本诗是一首颂赞佛的诗歌。首句写佛的功德高远,超越了天与地;二句写佛的神通广大,无所不能;三、四句写佛的法力无比,使人仰望而心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