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渐逵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句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的内容,又考核运用手法。重点考核情感的把握,一般考核诗句含义,同时考核运用比兴、渲染、动静结合等艺术手法。此题要求“逐句释义”“赏析”。注意题干的要求是赏析诗句,因此要逐句进行赏析。 1.
【注释】 八景诗:唐代诗人孟浩然所创的一种诗歌体裁,每首诗描写一处景色。潮阳:今属广东省揭阳市的一个县。萧同年:即萧颖士,字思道,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静观堂:萧氏家族的庄园名。 【赏析】 《八景》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这组诗共有八首,都是描写同一处风景的不同方面,但每首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感受。此诗是其中的第八首,写夜深露重,月白星稀的景象,满庭空翠欲浸衣裳。全诗四句
【注释】 八景:指潮州八景。 素书:道家经典《老子》(又名《道德经》),简称“素书”。 道人:道士。 【赏析】 本诗描写的是潮州西湖月夜中的景色。首句点明地点在静观堂,第二句写夜晚的西湖风光,第三句写月下读《老子》,第四句写道士来陪伴月下读书,最后两句是作者对这种情景的感受。此诗语言平白如话,意境清幽,颇有情趣。 全诗可分为四层:第一层(前四句),点出题目“八景”和“静观堂”,交代了时间、地点
【注释】 八景:指潮阳的八处风景名胜。 萧同年:指作者的朋友,字不详。 静观堂:作者在潮阳的宅第。 渺无际:水天一色,无边无际。 济川:比喻为国为民造福。 心:志向。 【赏析】 首句点明“八景”,说明这是一首咏景诗。次句“芳洲”,是指美丽的洲渚,泛指潮阳一带的美景。三、四两句是说,尽管这里风光无限好,但自己因公务繁忙,未能来游览,仍不免有些遗憾之感。 全诗语言朴实,意境高远
这首诗是诗人在王岱麓的邀请下,奉和所作的一首酬答诗。以下是逐句释义: 1. 茑萝门巷迥相同,竹长孙枝桂长丛。 - “茑萝门巷”指的是诗人的住所门前种有桑树和藤萝,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竹长孙枝桂长丛”描绘了竹子和桂花的生长状态,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 2. 客至未沽秋露白,果成先荐荔支红。 - “客至”意味着客人来访,“未沽秋露白”形容天气清新
【注释】: 长公文誉动名流,一卧沧江白发秋。 姓字尽教魑魅识,雪鸿那向海山求。 空传玉宇寒相映,正忆金莲夜欲浮。 会见汉庭归召近,奇才千古更谁俦。 【赏析】: 王岱麓(1651-1703),名景仁,号岱麓,浙江嘉善人。乾隆年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曾因触怒皇帝被贬为庶人。这首诗是作者应王岱麓的邀请而写的。 首联“长公文誉动名流”,写自己因文才而闻名于世
【注释】 1. 偶成:偶然写成。偶,副词,表示无定准、偶然的意思。成,指诗歌等作品。 2. 索我诗:请我作一首诗。 3. 诗在青林杪:诗就写在山青林密的地方。杪(miǎo),树梢。 4. 独鹤归:只有一两只白鹤飞回栖息之地。 5. 江月小:江中的月亮显得很小。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隐居山中,与僧徒交往时所作的诗。 首句“偶成”二字点明作诗的缘起。僧人求诗,诗人即兴吟咏,不期而遇,偶然而成
四山袭寒翠,日出不知处。 注释:四座山峰上覆盖着苍翠的树林,太阳从何处升起都看不到。 植杖倚岩扉,孤云自来去。 注释:我拄着拐杖靠在岩石门上,孤独的白云自由自在地来去
和程玉峰新春写怀 家在青萝第一湾,茅扉长掩白云间。 渊明酒后惟栽柳,上蔡年来已破关。 残腊应无请自去,春风如约又知还。 日长园坞闲消遣,累石疏泉作假山。 注释: 1. 青萝第一湾:指地名,青萝是古地名,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境内,为西湖十景之一,以“一弯新月”著称。 2. 茅扉长掩白云间:形容家门常关,隐逸生活。 3. 渊明: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文学家,有《桃花源记》。 4.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诗人在幽深密林中穿行时的感受和景象。 首句“丛荫转纡郁”,描写了树木的密集茂密,使人感到阴森、沉闷。第二句“满衣寒紫烟”则写出了树木的繁茂,使得周围的空气变得冷清。 第三句“相扶更一入”,写出了诗人在穿行中的艰难,需要相互扶持才能进入。第四句“疑有藤萝天”,则是诗人对周围环境的想象和感受,好像进入了一片神秘的世界。 这首诗通过描绘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