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乔新
榆皮细捣昼丁丁,野菜同烝半熟生。幼稚呱呱羸老泣,不知何日见秋成。 注释:榆树的嫩皮经过精细地捣碎后在白天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野菜与炊饼一同蒸熟,但蒸得半生不熟,显得有些奇怪。小婴儿哇哇直哭,而年迈的老人却因饥饿而哭泣。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看到秋天收获的庄稼。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在晋阳途次时所作。诗中描写了农民们在田间劳作的辛苦生活,以及他们对收获的期盼。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霜花簌簌暗香浮,万颗明珠夜不收。 几度披图吟兴远,恍如水部在扬州。 注释: 1. 霜花簌簌:指雪花纷飞,落在梅枝上的雪珠儿。 2. 暗香浮:指梅花的清香,在寒冷的冬天里飘散出来。 3. 万颗明珠:比喻梅花如同无数的珍珠一样璀璨夺目。 4. 夜不收:形容月光洒在梅枝上的景象,犹如夜晚没有熄灭的光芒一样。 5. 披图:打开画卷的意思。这里指观赏梅花。 6. 吟兴:诗思、诗意。 7. 水部
【注释】苜蓿:一种草名,也泛指各种野菜。牟麦:指麦子。 【赏析】《晋阳途次所见作》组诗共三首,是诗人在赴任太原途中,途经晋阳(今山西太原市)时所作。此为第三首。诗中写旅途所见之景、所感之情。第一句“苜蓿花开松粉飘”,写春天的田野景色,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苜蓿即黄花,松粉即松树的花粉。第二句“贫家生计转萧条”,写沿途所见的农民生活状况。第三句“平原处处无牟麦”,写沿途所见的农田情况
【注释】 录:记录。襄邓:指汉水南岸的襄阳、邓县,即今湖北襄阳、荆门一带。民言:民众言论。 其七:此诗之第七首。玉节:指传国玉玺。光临汉水湄:汉水在古代有“汉江”之名。湄,水边。 残民喜极更成悲:百姓虽然高兴,但因战争而死亡的也很多。 岘山何用铭遗爱:岘山上的碑文已经刻下了对先王的怀念之情。 千载斯人口是碑:千百年来,人们谈论这件事,都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赏析】 此诗为《录襄邓民言》之七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偶成”是诗题,表明诗人在偶然的闲暇之余吟诵自己的作品。首句中的“冰鉴”指代作者自居,“德公”即指德安(今安徽安庆),这里借指作者自己。颔联中“王佐”指辅佐天子成就功业的臣子,“卧龙”则是指诸葛亮。“近来何事大冬烘”意为近来发生什么事使天气变得如此寒冷。“人间未必无王佐”,意谓世间未必没有可以辅佐帝王成就功业的贤臣
【注释】忆:怀念;汳:水名。别来久断平安信,表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久违的朋友,好久没有听到你的音讯了,你现在还好吗?劲节:指竹子的坚韧品质。清风:指自然之风,这里借指君子之气。又:又属于谁呢? 译文:当年汳水总宪时,半亩雪霜枝;久违的朋友,好久没有听到你的音讯了,你现在还好吗?竹节坚韧不屈,清风自来。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咏叹竹,抒发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全诗以竹为题,但并没有直接写竹
注释:菊花的花瓣上带着清冷,叶子上带着露珠,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这是别家人家特有的秋天景象。到了年末,其他花儿都已经凋零了,只有这翠绿的竹叶还在陪伴着这一片清幽的景色。 赏析:诗人以“霜葩”和“露叶”形容菊花,突出菊花的清冷、高洁之气质;用“冷香浮”来写菊花的香气,表现了菊花的高雅脱俗。接着诗人又描绘了秋日菊花的景象,菊花在秋风中摇曳生姿,与周围的群芳不同,展现了独特的魅力
注释:母亲在前边走,我在后边追,我追不上她,只能哭着回来。我只知道我需要找路生存,不会回头再看你一眼。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母亲在旅途中,孩子在后面追赶,但母亲始终前行,最后只留下孩子独自哭泣的场面。这种场景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母慈子孝的传统观念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诗人通过这样的场景,表达了对母亲深沉的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珍视。同时
【注释】 梅竹卷:题画。梅竹:指画中的梅树和竹子,借喻高洁的品格。 铁干:指松柏等树木的干,坚如铁石。琼英:美玉。 玉作魂:比喻梅花和竹子具有美玉般的品格。 五侯门:指贵族豪门。 岁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疏篁(huáng):稀疏的竹林。 水石村:指偏僻清幽的地方。 【赏析】 此诗为题画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傲霜凌雪的梅花、竹子图景:梅花、竹子都是铁干琼英,它们不依附权贵而生长,在严寒中独自盛开
【注释】 锦绷儿:织有图案的丝绢。 淇园:即淇园先生,作者友人,名淇园。 河豚:又名气泡鱼,产于东海,味鲜美。此处指比喻佳肴美味。 【赏析】 此诗是诗人赠给淇园先生的一首诗。首句“故人寄我锦绷儿”,言其友馈赠自己以精美的锦绷;颔联“要识淇园烟雨姿”,言自己渴望了解淇园先生的烟雨之姿;颈联“却笑河豚夸绝品”,“却”字表明对河豚肉的轻蔑态度,言自己认为河豚肉不过是一些美食而已,没有什么特别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