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节光临汉水湄,残民喜极更成悲。
岘山何用铭遗爱,千载斯人口是碑。

【注释】

录:记录。襄邓:指汉水南岸的襄阳、邓县,即今湖北襄阳、荆门一带。民言:民众言论。

其七:此诗之第七首。玉节:指传国玉玺。光临汉水湄:汉水在古代有“汉江”之名。湄,水边。

残民喜极更成悲:百姓虽然高兴,但因战争而死亡的也很多。

岘山何用铭遗爱:岘山上的碑文已经刻下了对先王的怀念之情。

千载斯人口是碑:千百年来,人们谈论这件事,都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赏析】

此诗为《录襄邓民言》之七。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对战乱中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全诗以记事为主,叙事中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开头四句交代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录襄邓民言”是说将各地的百姓言论记录起来。“其七”是说这是该诗的第七首。“玉节”是指传国玉玺,“光临”指降临,指代皇帝或天子。“汉水湄”,即汉水岸边。“残民喜极更成悲”,百姓因为战争,欢庆之余又转为哀伤。“岘山何用铭遗爱”,岘山是古代的名山,这里指东汉初年,刘秀平定群雄之后,到岘山去祭祀先祖,并写下了《吊比干文》,其中说到:“余惟古人有言:‘作善以遗后世,不于其身。’君子所及见者远,非其所及知也。”意思是说,先王刘秀做了好事留下美名,不是自己想要这样做的,而是君子所能看到的是长远的,不是他个人所能做到的。所以先王留下了好名声,而自己却并不做这些。“千载斯人口是碑”意思是千百年来,人们谈论这些事情,都认为是好的。

从诗歌的情感来看,此诗表达了诗人对乱世之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深同情,以及期盼天下太平的愿望。这种情感贯穿于整首诗中,通过叙述历史事件和抒发个人感受的方式,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