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彭泽门前五株柳,摇曳春光能几久。
又不见武陵溪边千树桃,落红凌乱泛寒涛。
君家住在楚江曲,五亩芳园数椽屋。
园中不种柳与桃,千个长松伴幽独。
大枝夭矫凌苍冥,小枝袅娜当檐楹。
月明恍见蛟龙斗,风起如闻鸾凤鸣。
炎埃不到清如洗,良朋对奕松阴里。
樵人偶见苦不识,却疑便是园与绮。
斸苓为饵花为酒,不须辟谷求延寿。
高风潇洒夐出尘,彭泽武陵曾有否。
我亦生平最爱松,梦魂长绕徂徕峰。
烦君预扫松间石,迟我来访弹丝桐。
【注释】
君:对人称词,你。彭泽门:指陶渊明的家门前。五株柳:五棵柳树。
摇曳春光能几久:春天里,五棵柳树在风中摆动,能持续多久?
武陵溪:武陵县有条溪水名叫武陵溪。桃:桃花。千树桃:满山遍野的桃树。
家住楚江曲:家住在长江边的曲径上。楚江:指长江。
芳园:美丽的园林。数椽屋:几间房屋。
大枝夭矫凌苍冥:松树的大枝干高耸、弯曲,直插云天。凌:越过。苍冥:苍茫的天空。
小枝袅娜当檐楹:松树的小枝柔美婀娜,仿佛是房檐。
月明恍见蛟龙斗:月光下,好像看见蛟龙争斗(打斗)。
风起如闻鸾凤鸣:风吹起来,好像听到凤凰和鸾鸟相互鸣叫的声音。
炎埃不到清如洗:炎热的尘埃不到这里(被洗涤得)像清洁的水一样。
良朋:好朋友。奕:下棋。
樵人偶见苦不识:一个砍柴的老人偶然看见了他,却不认识。
却疑便是园与绮:却以为那是园中的花。
斸苓为饵花为酒:把茯苓当作食物,把花朵作为酿酒的材料。斸:挖取。
不须辟谷求延寿:不必寻求长生不老的方法。
高风潇洒夐出尘:松树高洁的品格远远超出尘世之外。
彭泽武陵曾有否:是不是像陶渊明在彭泽和武陵隐居时所追求的那种生活。
我亦生平最爱松:我也一生最喜欢松树。
梦魂长绕徂徕峰:我的梦魂经常环绕着徂徕山。
烦君预扫松间石:请你帮我打扫一下松林间的石头。
迟我来访弹丝桐:请让我来弹奏一下琴声。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借咏松表志。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家乡的松树,表现其傲岸挺拔、高洁峻拔的个性。
“君不见彭泽门前五株柳,摇曳春光能几久。”首句以“彭泽门”开篇,即表明了诗人对官场生涯厌倦至极的心态,同时点明题旨——咏松,并引出下文关于松的议论。这两句诗以“彭泽门”开头,表明了诗人对官场生涯厌倦至极,也点明了咏物诗的主旨——咏松。“摇曳春光能几久”则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短暂和人生的无常。
“又不见武陵溪边千树桃,落红凌乱泛寒涛。”接下来,诗人以“武陵溪”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千树桃盛开的景象。然而,诗人却用“落红凌乱泛寒涛”来形容它们的美丽和脆弱。这不仅表达了他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也揭示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松树的形象:“君家住在楚江曲,五亩芳园数椽屋。”“君家住在楚江曲”指的是诗人的家乡位于长江之畔;“五亩芳园数椽屋”则形容诗人家乡的景色美丽如画,且拥有宽敞的住所。这两联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为后续的描写铺垫了基础。
诗人以“园中不种柳与桃”一句开始,直接转入咏松的主题。他指出,尽管自己的家乡风景优美、环境宜人,但作者并没有在庭院里种植柳树或桃花。这是因为诗人认为,这些植物虽然美丽,但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松树精神。因此,他宁愿选择远离尘世喧嚣的松林,去寻找那份超脱世俗的自由和宁静。这一转变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人以“大枝夭矫凌苍冥,小枝袅娜当檐楹”二句,进一步描绘了松树的形态。“大枝夭矫凌苍冥”形容松树的树干高大挺拔,直插云霄;“小枝袅娜当檐楹”则描绘了松树细小的枝叶柔美婀娜,如同房檐一般。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松树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豁达和坚韧,他愿意像松树一样,面对困难和挫折依然保持乐观和自信。这种心态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
随后,诗人用“月明恍见蛟龙斗,风起如闻鸾凤鸣”两句进一步渲染了松树的壮丽景象。在月光皎洁、清风徐来的夜晚,诗人仿佛能够听到松林中传来的龙凤交鸣之声,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与生机。这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更透露了他内心对于和谐与美好世界的向往之情。
诗人以“炎埃不到清如洗,良朋对奕松阴里”两句过渡到下一部分。这里的“炎埃”指的是炎热的尘埃,而“清如洗”则形容松林中的清新空气和凉爽环境。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自然清凉氛围的喜爱以及对好友相伴下棋的惬意时光的珍视。这不仅是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描写,也是对友情的赞美和歌颂。同时,它也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简朴、宁静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向往。
最后两句,“樵人偶见苦不识,却疑便是园与绮”,则是以一个樵夫的视角来描绘松林。他偶然发现了这个隐秘的地方,却误以为这是园中的花草装饰品,而不是真实的松树林。这一误会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也反映了诗人对这片神秘之地的敬畏之情。同时,这也展示了诗人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能力以及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整首诗通过对松树的描绘和赞颂,传达了诗人对自由、独立、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也反映了他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和珍惜。同时,这首诗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