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玉
【解析】 此为一首咏史怀古之作,写诗人对汉朝的怀念之情。“家藏三略已烟消”,意思是说家中藏有《三略》等兵法书早已烟消云散了。“谁当比汉朝”,意思是说谁能与汉王朝相比?这一句既点明时间又引出下文。“遥忆仙人遗履处”,意指诗人回忆起仙人曾留下的鞋子的地方。“几回翘首望圯桥”,意指诗人多少次抬头仰望着通往仙人的桥。“几回”和“望”字表现了诗人对仙人、历史的向往之情。 【答案】 (1) 家藏三略已烟消
张家玉的《读文文山先生集不觉饮泣集先生句成六绝》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古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明朝末代文人文天祥的深切怀念,同时也展现了作者本人对于人生、忠诚和牺牲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张家玉深厚的文学功底,还揭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动荡时期所面临的抉择与困境。 诗句原文: 庭诤堂堂负直声,江南匹士死犹荣。 几多江左腰金客,不值人间一唾轻。 注释与赏析 注释: 1.
途中八绝·瘦马崎岖不肯前 天涯飘泊苦烽烟,瘦马步履艰难前行。何时功成范蠡去,泛泛沧江一小船。 注释:瘦马在崎岖的道路上行走,显得犹豫不前,可能是因为旅途的艰辛和疲惫,它不愿意前进。“苦烽烟”描绘了战争带来的混乱与不安。“范蠡功成去”指的是历史上的越国大夫范蠡成功之后便离开了故乡,暗示诗人或许也有着类似的成就渴望,但当前的处境让他难以前行。“泛泛沧江一小船”表达了诗人想要乘船远行的愿望
【注释】 凛烈:寒威战碧苍:指严寒。青苍:青色。萧萧:形容风吹草动的声音,这里用来形容原野的荒凉。秾桃嫩李:指桃花和李花。纷零落:纷纷凋零。独看:孤独地看着。松柏:青松和柏树。 译文: 凛冽的寒风把青蓝的天空刮得更加寒冷,风吹动着原野上的草木,一片荒凉的景象。繁茂的桃树和李树已经凋零了,而那孤独的我依然在看着青松,不怕刺骨的寒冷。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旅途中看到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不畏严寒
注释: 马上看山叠叠青,青山无地不膻腥。 意思是在马上看到山上的山峦叠叠都是青色的,但是青山上处处都弥漫着腥膻的气味。 谁堪满目苍凉处,俯仰兴思一涕零。 意思是谁能够承受这满眼的凄凉呢?低头看时不禁潸然泪下。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而悲凉的自然画卷。诗人站在马背上,放眼望去,只见山峦叠嶂,一片青翠欲滴。然而,在这美丽的山水之间,却弥漫着一股腥膻的气息,让人不禁心生厌恶。这股气息似乎无处不在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理解诗歌内容是基础。这首诗通过写“宣阳门外汉重围,日落华林掩夕晖”,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感慨;然后,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题目要求进行赏析。注意要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 此诗以“读史十首”为题,实际上只写了其中的四首,其余六首未及而止。这四首诗都是咏史诗,每首五句,前两句写景,中间两句议论
军中遗稿读史十首 唐代诗人王维才名显赫,其诗作流传千古 1.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和画家。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壮丽和美丽,表达了他内心的宁静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他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 在这首诗中,王维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面。他用细腻的笔触,将珠江水的美丽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句: “怅怅乾坤靡所之,飘零回首壮心悲。” 译文: “茫茫的天地间无处可去,回首往事心中满是悲凉。” 注释: “怅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失落。“乾坤”指代广阔无垠的宇宙或世界。“靡所之”意味着没有地方可以去,表达了诗人迷茫和孤独的状态。“飘零”形容诗人四处漂泊、不得安身。“回首”指回顾过去。“壮心”指豪迈的心愿或抱负。“悲”表示悲伤。整句诗反映了诗人在动荡时期的迷茫和对过去的怀念。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题目为《叹变》。下面逐句解释: 1. 叹变 - 注释:感叹世事变迁。 - 赏析:首句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 2. 亦知牢落苦奔波 - 注释:知道(尽管)身处牢狱之中,却不得不四处奔走,承受着无尽的苦难。 - 赏析:这句反映了诗人在困境中依然不屈不挠、积极奋斗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奈和辛酸。 3. 其奈冠裳扫地何 - 注释:奈何(为何)
诗名:读文文山先生集不觉饮泣集先生句成六绝 风打船头系夕阳,孤臣性命寄何乡。 江山有恨销人骨,南北今年几战场。 注释与赏析: - 诗句解析: 1. “风打船头系夕阳”:形容船只在风力作用下摇摇欲坠,夕阳则象征着希望和温暖。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未来可能再次面临困境的忧虑。 2. “江山有恨销人骨”:暗示着国家遭受的不幸如同深仇大恨般,使得人民的生命如骨般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