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仲昭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的意思,然后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最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晓来梳就绿云鬟,踏破香苔满院斑。”意思是:清晨起床整理好青丝般的发髻,踏破花砖小径上的青苔,庭院里满是落花。“无限芳情共谁说,愿凭红叶到人间。”意思是:这满地落花,有谁能说出我内心的无限愁思呢?但愿随那片片红叶飘落到凡间。 【答案】 译文
注释:在深深的潭水中,百尺的水流仿佛在敲响钟声,向下俯瞰深崖,一条山脉如同血脉一样流淌。这美妙的景象是自然形成的,它应该从天地开辟时就有了,而人间的风景却是迥然不同的。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鲤湖幽深的水潭和蜿蜒的山势,以及它们与天地自然的和谐统一。诗人通过对潭水、山脉的描述,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认为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然的魅力
【注释】 壶天:指道教所说的仙境。 八极:泛指四方。 颓龄:衰老的年岁。 大济苍生:使天下黎民百姓都得到救济。 【赏析】 《题钟吕传道图》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 传得壶天却老方,茫茫八极任翱翔。 颓龄若使真能制,大济苍生总寿康。 这首诗的大意是:我虽然已经老去,但是仍然在追求仙道,希望能够遨游于无边的天地之间,享受神仙般的自由和快乐。如果能够长生不老,我将尽力去救济天下苍生
注释:我依靠着瘦弱的筇竹登山,路入深林望转迷。我想仙人的宫阙一定不远了,白云深处传来鸡啼声。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游览鲤湖时所作,以清新淡雅的风格描写了自己登高远望、探寻仙迹的情景。 第一句“瘦筇吟倚上苔梯”,写诗人攀登的过程。诗人依靠着瘦弱的筇竹登山,步履维艰。第二句“路入深林望转迷”,写诗人进入深林后,越走越觉得迷茫。这里既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又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困惑
【注释】:决决:水流湍急的样子。溅石虹:水激流岩石,形成虹彩。青:形容绿色的颜色浓郁。瑶草:一种青色的草。仙尨:即神龙。道人:道士。朝元:朝见天帝。院:寺庙。看:观看。惟:只。【赏析】:这首诗写于诗人游览鲤湖时,以泉水、仙草和道士、鹤等意象,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面,同时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注释】 小槽:指酒器。绿醪:用高粱、糯米等酿成的浊酒。溪叟:山间老人。黄花:菊花。吟对:吟诗作歌,对饮。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尘外:人世之外,即出世。一闲人:超然物外的闲人。 【赏析】 此诗是作者隐居山林时与友人和林君时相互酬唱之作。诗人在这首诗里,借菊来表达自己隐逸的思想感情。首句写酿出的绿醪新酒,次句写与溪叟山翁对饮,三句写吟诗赏菊,最后一句写自己出世而成为超然物外的闲人。全诗以咏菊为主线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情景。 阴阴绿树散清凉,扶醉同消夏日长。 这句诗描述了诗人在绿树下乘凉,微醺中与友人一同消受夏日的炎热。绿树为诗人和友人提供了一处避暑的好地方,他们在这里尽情享受着夏日的凉爽。 一段溪山看不尽,浩歌相对任斜阳。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他站在溪边,远眺连绵起伏的山峦,眼前美景令他陶醉不已。他与友人相对而立,畅饮美酒,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高歌
【解析】 此诗是一首题画诗,诗人通过对画面的描绘来抒发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首句写光武中兴,网罗俊才;二句写先生隐迹蒿莱;三句写云台寥落成榛莽,万古犹传旧钓台;末句点明主题,以“隐”字作结。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清幽。 【答案】 ①光武中兴:东汉光武帝刘秀重建汉室。②俊才:杰出的人才③晦迹:隐藏行踪④蒿莱:野草。⑤云台:即云台山,在今河南泌阳西北。⑥榛莽:丛生的野草。⑦犹传:还传唱着。⑧隐:隐居
芭蕉庭院独徘徊,一片秋襟郁不开。 注释1:芭蕉——一种常绿植物。庭院——指宫廷内院。徘徊——形容在院子里走来走去。 不是霜红随逝水,深宫何处托良媒。 注释2:霜红——秋天的叶子。逝水——逝去的水。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宫廷生活的诗。首句“芭蕉庭院独徘徊”描绘了一个孤独的宫女在芭蕉树环绕的庭院里徘徊的情景,表现出了她的忧郁和不安。第二句“一片秋襟郁不开”则进一步表达了她的心情
【注释】:清湍(tuān):清澈的溪流。逶迤(wēi yí):曲折延伸的样子。弱水:指神话中溺死的鬼怪所化的水,又称不周河。蓬莱:传说中的神山名。 【赏析】:此诗是诗人在游鲤湖时有感而作。首句写景,以“清”字点明湖水之澄澈;二句写近岸所见,仙宫映现于眼前,使人顿生仙境之感;第三句写自己置身仙境的感受;第四句则进一步抒发自己对仙境的向往之情。全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富有浪漫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