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仲昭
丹成八表任遨游,丹灶空存几度秋。 欲丐灵丹换凡骨,不知仙子肯从否。 诗意解析: 1. “丹成八表任遨游”: - “丹成”意味着身体或生命已经达到了一种极高的状态,如同炼就的丹药般珍贵。 - “八表”指的是整个天地四方。此处形容诗人仿佛已能随意在天地之间遨游,不受任何限制。 2. “丹灶空存几度秋”: - “丹灶”指的是炼丹的炉灶,常用于比喻修炼、修行之地。 - “秋”代表岁月
宫衣拭泪出金銮,万里边风拂面寒。 这句诗描绘了明妃在宫廷中的场景,她身着华丽的宫服,眼中含泪,刚刚从金銮殿中走出,感受到外面的风沙凛冽刺骨。这里的“万里边风”形容边关的风沙之强,而“拂面寒”则突出了环境的严酷和人物的感受。 “举目不堪风土别,梦魂夜夜绕长安。”表达了明妃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因环境差异而产生的思念之情。她无法忍受即将离别家乡的苦楚,这种情感在梦中也不断浮现
诗句:风起遥天满面沙,举头何处望中华。 译文:一阵大风刮过,满天飞沙,抬起头却看不到任何中国的身影。早知道被画师误认为是美女而嫁给了匈奴,还不如在巫山的百姓家生活。 赏析: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黄仲昭所作《明妃词六首》中的第二首,描绘了王昭君被迫远嫁匈奴的悲惨遭遇。诗中通过风起漫天黄沙的景象,表达了对王昭君命运的同情和对国家兴亡的感慨。“风起遥天满面沙,举头何处望中华”这句诗
```plain 帘卷珠宫月满床,清风细细袅炉香。 病躯无计堪调摄,安得还丹一粒尝。 赏析: 黄仲昭的《鲤湖纪游十首和先辈龚司训韵》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夜景图景。诗中“帘卷珠宫月满床”形象地描绘了夜幕下珠帘般的月光洒满房间的情景,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同时,“清风细细袅炉香”则传达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令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在如此美好的夜晚,诗人却因病无法外出游玩
释义: 山色摩空势如齐,时闻幽鸟隔云啼。 新诗吟咏无穷趣,起向琅玕节下题。 注释: 山色摩空(形容山峰的气势):摩空,形容山高耸入云。 时闻幽鸟隔云啼(时闻,时时;幽鸟,指深山中的鸟;隔云啼,隔着云雾鸣叫。):指时时听到深山中鸟儿在云雾中啼叫。 新诗吟就无穷趣(吟咏,朗诵诗歌;无穷趣,无尽的乐趣):意思是说新写的诗歌充满了无尽的乐趣。 起向琅玕节下题(起,兴起,指写诗;琅玕,指美玉;节,节令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篇的背诵、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湍、撼、琅玕、清。 【答案】 寒流几派泻层湍,声撼长空去不还。夜半忽惊清梦觉,却疑风雨响琅瑿。译文:寒冷的江水从几处急流奔泻着
注释:风光之美,绝不逊色于天台山的美景,如同百尺高的珠帘映照着明亮的太阳。寄语道人留下半榻之地,我打算用尽一生的精力去追求功名,希望能够再次回来。 赏析:诗人在游览了鲤湖之后,对这里的风景赞叹不已,认为这里的风光之美,绝不逊色于天台山的美景。他想象着自己在这里留下的半榻之地,寄托着他对于功名的追求和期待。他打算用尽一生的精力去追求功名,希望能够再次回来。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注释】 和林君:指诗人的朋友。时恭山居:指朋友在山中居住。四首:即四首诗。 万壑千峰(huò):形容群山连绵不断,重重叠叠。积雪新:指山上积雪还没有消融。闲中:指清闲之中。兴来:兴致来了。独步:独自散步。溪桥:小溪边的桥。笑与:笑着邀请。梅花:指山间的梅花树。 【赏析】 《和林君时恭山居韵四首》为作者隐居时所作,表达了他喜爱自然、崇尚隐逸之情。全诗意境高远,情调幽雅,语言简练。
芒鞋远谒洞中天,只为双亲已暮年。 注释:芒鞋(指草鞋),洞中天(指神仙洞府),双亲(指父母),暮年(指晚年)。 赏析:首句“芒鞋远谒洞中天”,描绘了作者为了拜访洞中的仙人而远离家乡的情景。芒鞋,即草鞋,象征着简朴和坚韧;洞中天,则暗示着神秘和深远的洞府。这里,“远谒”二字表达了作者对仙人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亲情的珍视。 第二句“此意群仙如洞鉴,今宵好梦愿相传”
注释:在深深的潭水中,百尺的水流仿佛在敲响钟声,向下俯瞰深崖,一条山脉如同血脉一样流淌。这美妙的景象是自然形成的,它应该从天地开辟时就有了,而人间的风景却是迥然不同的。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鲤湖幽深的水潭和蜿蜒的山势,以及它们与天地自然的和谐统一。诗人通过对潭水、山脉的描述,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认为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然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