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仲昭
《明妃词六首》是明代诗人黄仲昭创作的一组组诗,共六首。这组诗以历史人物王昭君为题,描绘了她的一生及其与汉元帝、匈奴单于之间的关系。下面是诗句的逐句释义以及相关的赏析: 1. “愁抱琵琶别玉除”:这句话描述了王昭君在告别皇宫时的情景。她抱着琵琶(一种乐器),在宫廷中离开。这里的“愁”字表达了她的忧伤和不舍,而“玉除”则指代皇宫中的一处地点。 2. “可能谈笑镇西都”
【注释】 ①秋夜:指中秋月夜。 ②壁虫:墙壁上的小昆虫。 ③西风:这里指秋风。 ④砧声:捣衣时发出的声音,也作“砧杵”。 ⑤枕边:枕头旁边。 ⑥赏析:此词写在中秋佳节之夜的孤寂与愁绪。上片写秋夜的清冷和作者的孤独寂寞。下片写西风吹动着落叶、飘散着枯枝,而不知人间有如此悲凉,却把阵阵秋声送入枕边。全词抒发了诗人对亲人朋友的怀念之情
``` 单于慰藉恩虽厚,异域荒凉心自悲。 惟有庭前清夜月,相随无改汉宫时。 译文: 单于虽然给予了安慰和恩惠,但异乡的荒凉让人内心充满了悲伤。只有当夜晚月光洒落庭院,那皎洁的月光伴随着我,仿佛回到了汉朝宫廷的时光,那份平静与美好让我忘却了孤独和寂寞。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月光下的庭院景象,表达了主人公在异域他乡的孤独与思念。尽管身处异国他乡,但主人公依然保持着对家乡的回忆和怀念
明妃词六首·其一 入夜单于初罢猎,云鬟强整出宫迎。马前歌管声嘈杂,不似长杨旧乐声。 诗句释义 1. “入夜单于初罢猎”:描述了夜晚,匈奴的单于刚刚结束狩猎活动。 2. “云鬟强整出宫迎”:形容女子为了迎接某位重要的客人而精心整理头发,准备出场。 3. “马前歌管声嘈杂”:描绘了宴会场合中音乐声和歌声交织的景象。 4. “不似长杨旧乐声”:通过对比
这首诗的原文是: 移根大宛渡沧溟,风雨园林几晦冥。 半夜月明送清影,龙蛇散乱走空庭。 注释如下: - 移根大宛渡沧溟:将根部移植到遥远的大宛国去渡过苍茫的大海。大宛国位于今天的中亚地区,距离中国非常遥远,所以这里用来比喻诗人将自己的作品传播到远方。 - 风雨园林几晦冥:在风雨交加的园林里,景象显得昏暗不明。这句话形容了诗人所处的环境以及心情。 - 半夜月明送清影:深夜里月光明亮
【注释】 驿楼鼓:指驿站里的报晓之鼓。 苍苍:天色微明的样子。 花阴:指花树的阴影。 独倚征鞍:指独自骑着马,倚在马鞍上。 探胜景:游览风景名胜。 无边诗思:指无限的诗意和思绪。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旅途中所见所感的小诗。开头两句写清晨在山驿楼上听到报晓之鼓,看到行道旁花荫下早晨的露珠,感受到清新而幽静的氛围。“独倚征鞍”一句,诗人由听觉转向视觉,以“倚”字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
注释: 一水中横断市廛,酒旗高袅绿杨烟。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繁忙的市井景象,一条河流穿过市集,两岸的酒旗随风飘扬,绿杨树在烟雾中摇曳。 行囊只有诗千首,不畏关门索税钱。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诗歌的热爱和执着,他认为自己的行囊里装满了诗篇,因此他不怕被征收税款。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市井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诗歌的追求。他以酒旗和绿杨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市集的景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
注释:离别了慈爱的母亲,她被送到天边去了。夜晚我梦见母亲,她的灵魂在夜晚绕着母亲的灵堂转来转去。醒来之后我感到肠断难成寐,数尽更筹夜未央。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怀念慈母的诗作。首句写别后思念之情。次句以梦境描写出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三、四句直接抒情,表达了自己对母亲魂牵梦萦的深情。全诗情感真挚,意境凄婉感人
诗句原文: 长拟承恩老汉宫,谁知骑马出秦中。 只缘命薄应无怨,圣主何须杀画工。 注释解释: - 长拟:常想着 - 承恩:承受皇帝的恩宠、恩赐 - 老汉:指年纪大的人 - 谁知:没想到 - 骑马出:从马背上走出 - 秦中:泛指中国中部地区,这里指长安或洛阳等古都 - 只缘:只是由于 - 命薄:命运不好,命运不亨通 - 应无怨:或许不会怨恨 - 圣主:皇帝 - 何须:为什么不需要 - 杀画工
注释: 老藤偃蹇露颗悬,恍惚骊龙抱珠眠。 只恐风云一朝会,奋迅直上苍苍天。 解释: 老藤:形容葡萄树年岁已高,枝干弯曲。 偃蹇:屈曲不伸的样子。 露颗悬:葡萄颗颗挂满枝头,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 恍惚:隐约,仿佛。骊龙:古代神话中的龙,这里用来形容葡萄的珍贵和神秘。 抱珠眠:把葡萄当作珍珠般珍视,比喻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 只恐风云一朝会,奋迅直上苍苍天。 只恐:担心,忧虑。风云:比喻世事变化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