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今回
注释: 不那劳生与世违,名山新着比丘衣。 风霜古殿听钟起,鸟雀柴门乞食归。 病骨渐苏依好友,禅心无恙得忘机。 寄书故旧无劳问,犹有僧闲学采薇。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出家的僧人生活的诗。第一句“不那劳生与世违”,表达了出家人远离世俗生活的决心和无奈。第二句“名山新着比丘衣”,描绘了出家人身穿袈裟的形象。第三句“风霜古殿听钟起”,展现了出家人在古寺中修行的情景。第四句“鸟雀柴门乞食归”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虬枝百尺自干霄”,形容松树的枝条高耸入云,直插天际,形象地描绘了松树的挺拔姿态。 “傍石蟠空属后凋”,描绘了松树依傍着石头生长,在风中摇曳的景象,表现出松树不畏严寒、傲然挺立的特点。 “孤干讵欺天畔雪”,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松树孤傲不群的品性,它不畏严寒,傲视群雄。 “倚风先起海门潮”,以“海门潮”喻指松树凌风挺立的姿态,表现出松树顽强向上的精神。
诗句:元度曾闻爱学顽,情同支遁共青山。 译文:元度曾听说爱学习顽皮,情感与我如同支遁共青山。 注释:元度,这里指的是作者自己。支遁,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玄学家、佛教学者,以清谈玄理著称,与名士王羲之、许询等人交游甚密。 赏析:诗中的“情同支遁”表达了诗人对支遁的深厚情谊和对其思想的认同。诗人通过与支遁的比较,突出了自身对佛学的理解和追求。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佛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紫玉台 高台矗立无尘,大地风烟净不闻;松气鲜新昨夜雨,竹光深浅下方云。 西看江水两杯泻,北望林峦几雁群。金锡独摇天外影,更无人处自朝晖。 注释 - 紫玉台:这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与诗人内心世界的诗歌。诗中描述了高耸入云的台榭,展现了它的雄伟壮丽;描绘了大地在清晨被雨水洗涤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细节,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 高台矗矗到无尘
【注释】 ①何叔莲:即何逊,南朝梁诗人、文学评论家。 ②隽气:才华出众的气质。 ③眉棱:指眉毛。海岳:高山。云:指云雾。 ④县令:指县令之职。干:求取。白社:唐代文人结诗社,称“雅游”,又称“白社”。宗雷:指王僧虔,字彦和,南齐书法家、画家。 【赏析】 这首诗是赠给何逊的一首送别之作,表达了作者对好友的深厚情谊及对他未来前程的美好祝愿。 第一句“青春隽气几如君”
郭外的山在南边,石头的形状像星。 云气慢慢停落,山谷昏暗不明。 它的光芒不能照耀天上界域,它的形态永远留存着万古名。 竹阁高悬在月光下,天空和宇宙一片皎洁; 石湖春天过去,野草青青。 知道客途的终点是终归去,只能靠在东风上聊叙翠屏。 题七星岩(节选) 郭北山南石似星, 停云冉冉壑冥冥。 含光不照诸天界, 垂象长留万古名。 竹阁月高空宇白, 石湖春尽野蘋青。 情知客路终归去, 聊倚东风话翠屏。
喜崔剑良诸公见过 江村宅近溪东寺,逸兴相过易往还。 习静爱寻初隐地,苦吟长喜野僧删。 注释:江边的村庄住宅靠近溪边的东面寺庙,我闲散的心情可以随意往来。我喜爱在静坐中寻找最初的隐居之地,经常喜欢到野外僧人那里吟诗作赋。 译文:江边的村庄住宅靠近溪边的东面寺庙,我的心情可以随意往来。我喜爱在静坐中寻找最初的隐居之地,常常喜欢到野外僧人那里吟诗作赋。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江村宅附近遇见友人时所作
【注释】 端州:今广东肇庆市。仞阇黎:僧人,即“禅师”。 峰势似窥江路尽:山峦的形势好似要窥探到江路的尽头。 舟行始觉画屏开:船儿行驶时,才知道江面上像屏风一样的山峦渐渐展开。 岩云夜度侵衣冷:山中的云雾在夜间渡过山岭时,侵入衣服使感到寒冷。 猿狖声多入棹哀:猿猴和山鹿的叫声,在夜里传入船上人的耳中,使人感到悲哀。 栖栖任途路:四处流浪漂泊。 吟咏:歌唱、吟诵。 【赏析】
赠识庸师 远公栖隐杜柴扃,云木森森背古城。 居士少过谁结社,祖庭长住独持经。 磬声断续月光上,木榻幽深佛火明。 客邸逢君知旧识,一闻高论便心倾。 注释: 1.《赠识庸师》:写给识庸法师的一首诗。 2.远公:指慧远大师,南朝僧人,创立了佛教净土宗。隐居在庐山(今江西星子县境内)。 3.杜柴扃:杜柴山的关口。 4.云木森森:形容树木繁茂高大。 5.居士:指出家人或在家修行者。 6.祖庭
萧寺经时谁更寻,独行荒径独长吟。 鸣鸦数点夕阳下,寒磬一声秋院深。 身世幻中当日梦,溪山尘外此时心。 故园犹有旧兄弟,言咏还来过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