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信孺
三教殿 大道茫茫鼎峙分,个中谁为破重藩。 须知问礼当时地,不必西方两足尊。 注释: 1.三教殿:供奉道教、佛教、儒教三位圣人的地方。 2.道茫茫:形容道路辽阔,无际无涯。 3.鼎峙分:比喻各自独立,互不干扰。 4.破重籓:打破重重困难。 5.问礼:此处可能指的是儒家的礼制或者礼仪知识。 6.当时地: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 7.西方两足尊:指西方的宗教或文化。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叹三教殿的作品
诗句注释及赏析: 大小水帘洞 - 碧涧东西春水添:碧绿的涧水在春天中缓缓流淌,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 四时疏雨落晴檐:无论春夏秋冬,四季的细雨都轻轻落在屋檐上,显得格外清新自然。 - 珠宫贝阙无寻处:传说中的珠宫(珍珠宫殿)和贝阙(宝盖建筑)在现实中难以寻觅,象征着某种神秘或遥不可及的美。 - 空见重重排玉帘:虽然找不到珠宫贝阙,但依然可以看到层层叠叠如玉帘一般的景象
【注释】 1.卓锡泉:即卓锡寺泉,位于浙江杭州灵隐山南麓的飞来峰下,因唐大历年间僧人慧理在此开凿石室,安葬佛舍利而建。泉名取自慧理卓锡于此的故事。 2.泉源无处不流通:意指无论何处,泉水都会流动。 3.隐显何关卓锡功:意指泉水的流向与寺庙无关。 4.欲识海潮连地脉:意指想要了解海潮与大地的联系。 5.只今双蟹出泉中:意指现在两只螃蟹从泉里出现。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是诗人对卓锡泉的描述
顺庵 词人自结一间茅,天上宸奎舞瘦蛟。 见说鬼神犹卫护,瑞光前夜起山坳。 注释:词人亲手搭建了一间茅屋,如同在天宫一样。天上的帝王和贤臣(宸奎)好像在飞舞着,就像蛟龙一样。据说,鬼神也在旁边守卫着,仿佛在保护着他。在这前一天晚上,一道吉祥的瑞光出现在山坳上。赏析:这是一首描述自己隐居山林,享受自然之美的诗歌。诗人以“顺庵”为题,表达了他对于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他亲手搭建了一间茅屋
【注释】 危台:高峻的台。寄:寄托。层巅:山的最高处。鹤驾:指仙鹤。逢迎:迎接。笑:高兴。山川城郭:泛指家乡。依然:还是,不变。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景抒怀。首句“危台老石寄层巅”是写台之高峻,以“老石”暗喻自己,说自己像这高峻的台一样年久而坚贞不移;二句“鹤驾逢迎不记年”是说自己像仙鹤那样高雅超脱、从容闲适,即使年岁已高,也毫不在乎。第三四句“今日归来应一笑,山川城郭故依然”
【注释】 绝壁:险峻的山崖。 踞:蹲伏。 鸟飞不渡:形容山高林密,人无法飞渡。 野猿愁:形容山林中猿猴因无人迹而愁闷。 十洲:指仙境。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虎头岩风景的诗。首句“绝壁空岩踞虎头”,写虎头岩在陡峭的绝壁上,像一只蹲伏的老虎。第二句“鸟飞不渡野猿愁”,写鸟儿飞不过这深不见底的悬崖,猿猴也因为无人迹而愁闷。第三句“人间有此真奇境”,写虎头岩的确是一个真实的奇观,让人惊叹不已
【注释与赏析】 “七仙”指传说中的仙人,这里泛指山间仙境。“诛(cuo)茅”,即铲除茅草,比喻清除障碍,进入仙境。“小留”,指短暂停留。“石履”,指石头做的鞋,借指山中险峻的小路。“西归好话头”,指美好的话语,是作者希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隐居山林的愿望和理由,并给予支持。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描绘景泰山七仙寺的独特环境和美景,表达了自己追求心灵自由的愿望。同时
诗句原文: 见说刀圭已解仙,宁须丹灶半人间。 葛翁本是求勾漏,何意南来访此山。 译文: 据说已经通过使用刀圭(一种炼丹工具)达到了仙人的境界,那么为什么还需要在丹炉旁边烧制?葛仙翁原本是为了寻求勾漏这种神奇药物,却没想到自己会来到这个地方。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方信孺所作的《葛仙翁炼丹石》。方信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常常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 首句“见说刀圭已解仙”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鉴赏。注意把握诗中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怀。 【答案】 注释:耆(ji)老相传亦可嗟,耆是“长”,相传,指人们传说。嗟,感叹、叹息的意思。深山大泽自龙蛇,龙蛇,指蛟龙和神龟,古人认为龙生九子,其长子曰“赑屃”(bixi),似龙形有强梁之势,次子曰“螭吻”(chiwen),似兽形,有吞蚀物之状。又言“龙”者,取其变化无穷之意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以“悬钟”自比,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渴望。 译文: 绝壁之上原本没有路可通,谁人特地铸成金钟。 神仙居住的地方一定难以诘问,只有弹落琴弦的余音和山松相伴。 赏析: 此诗是咏物的七言律诗,前四句写山崖上悬挂钟的情形。诗人想象奇特,把山崖上的钟比喻为仙人所铸。“绝壁”二字,点明山势之险,钟声之远,令人惊叹;“初无”二字,则写出了诗人登临的惊奇之感;“何处”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