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澄
译文: 攀登山峦时,我的身影常常与影子争抢,脚踏着石质的山路,鲜血洒满石阶。 老虎走过我的脚下,仿佛听到虎尾在摇晃的声音。 层层叠叠的人踩在头上,铁制的盾牌被风吹落,黄叶飘落如雨点。 木梯上云彩滑下碧绿的苔藓。 回头看见太阳落下,一群飞鸟在空中盘旋,不知何处传来磬声。 注释: 1. 线路身常共影争 - 行走在崎岖的山路,身影时常与阴影相争。 2. 蹠穿流血石庚庚 - 脚踏在石质的山路上
崇宁道中 翠阜蜿蜒稻垄西,柴门芳草雨初齐。 牧童枕笠卧看犊,村女持竿行逐鸡。 盖井树阴凉可坐,出墙李熟落成蹊。 斜阳画出关山路,古木蝉声瘦马嘶。 注释:崇宁道中是指北宋崇宁年间的一条道路。翠阜蜿蜒稻垄西,意思是在道路的西边有一个绿色的小山丘,山上的草木郁郁葱葱。柴门芳草雨初齐,意思是在门口种满了花草,雨水刚刚落下,草上的露珠还挂在草叶上。牧童枕笠卧看犊,意思是一个牧童躺在草垛上,头上戴着一顶斗笠
【注释】 书近事:即“书所见”,指诗人在战乱中看到的景象。云汉:指银河,这里指天。昭回:明亮。尾注: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天漏:天空像漏斗一样。旱经年:大旱持续一年多。妖虹:奇异的彩虹。老木生烟火:枯死的树木上燃起炊烟和灯火。吏放早衙争野菜:官吏们早早来到衙门里争抢野菜充饥。人喧夜市卖山泉:市井之中,人们喧闹着出售山泉水。干戈饿殍(piǎo)同枯骨:兵器与饥饿的人的尸体堆在一起成为枯骨。凄绝
``` 牙旗双引海中天, 列宿通宵向水悬。 佛国鱼龙朝汉节, 祆祠风雨记唐年。 莓苔暑挂鲛人屋, 玳瑁秋生贾客船。 地下甘陈无问者, 争传奉使得张骞。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牙旗双引海中天”:此句描绘了一幅壮观的景象,象征着权力的扩张和影响力。牙旗作为军队的标志,双引则意味着力量的双倍延伸,海中天的意象则是无限的广阔和深远。整个画面给人一种雄壮和威严的感觉
《新秋感兴十二首 其二》是清朝诗人毛澄所作的一首古诗。下面是诗句及翻译: - 诗句: 午夜飞书报九阊,七闽淫潦海田荒。 - 注释: 午夜:指深夜。飞书:快速传递信息。九阊:指福建省的福州城,因其形似古代的九个门而得名。七闽:指福建省,闽是福建的简称。淫潦:指洪水泛滥。海田:指沿海农田。 -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深夜传书的场景,表达了对福建地区洪水灾害的担忧和关切。诗中将福州城比作古代的九个门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意象、炼字等能力。 “朝汉台高一夜倾,黄湾浪打海云惊。花田涎涴蚝山湿,荔浦烟腥蜓户晴。”这是写潮汛的诗句。“朝汉台”指朝汉门,即今南京长江北岸的汉中门一带。“一夜倾”,形容潮来势凶猛,一夜间就使汉中门一带的堤岸全部被冲毁,水淹了南京城。 “珠母乘潮游近市,枫人过雨长秋城。”“珠母”代指珍珠。“珠母乘潮游近市”,意思是珍珠随波逐流,游向市场
诗句释义 - 芦叶萍花映白沟:描述芦叶和萍花在白沟边的景象,白沟是古代地名。 - 百年塘泺两朝秋:指的是这个历史地点经历了几个朝代的更迭,依旧保持着秋天的风貌。 - 天长马放滹南碛:描述马长时间被释放的场景,可能是战争结束后的情景。 - 霜落乌啼代北州:霜降时节,乌鸦在代北州地区发出叫声。 - 衰草独寻磨剑石:描述了一个人孤独地寻找磨砺剑石的情景,可能象征着英雄末路或悲壮之意。 -
注释: 1. 城西萧寺登高晚,瘦马驮秋入郭门。 - 萧寺:指位于城西的萧寺。 - 登高晚:在傍晚时登上高楼。 - 瘦马:形容马消瘦。 - 秋:季节,秋季。 - 郭门:城门外。 2. 投刺牛心空有炙,当垆犊鼻久无裈。 - 投刺:投掷信物或名片。 - 牛心炙:用牛心做的烤肉。 - 当垆:酒肆中的柜台。 - 犊鼻裈:用小牛鼻子穿成的裤子。 3. 天阴欲访荆轲冢,月晦难招乐毅魂。 - 阴:阴暗。 -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表达了他对国家和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首句“木落桑干万户砧”,意思是秋天来临,树叶凋零,人们纷纷开始制作衣物,准备过冬。这里的“木落”指的是树叶落下,而“桑干”是指黄河,因为黄河两岸的树木在秋天都会变黄。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秋日景象。 第二句“榆关残暑早寒侵”,描述的是夏天的炎热已经消退,而寒冷的气息已经开始侵袭大地
昌平山水剩寒藤,木脱千崖见石棱。 当跸绿残烧后石,守陵红点雨中镫。 花宫梵漏催银箭,椒殿星河落玉绳。 夜冷琼华孤岛上,铜仙铅泪几行冰。 注释: 昌平山水剩寒藤,木脱千崖见石棱。 昌平:地名,这里指代京城附近的昌平地区。寒藤:形容树木在冬天依然生长着绿色的藤蔓,生机勃勃。木脱千崖:形容山崖上的树木被风刮得脱落,只剩下参差不齐的石棱。 当跸绿残烧后石,守陵红点雨中镫。 当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