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频
【注释】 关东逢薛能:在洛阳关东地区遇到薛能。薛能(761—834)唐代诗人,字能己,河南河中府人。贞元十六年(796),擢进士第,授校书郎。大顺二年(891),为监察御史里行。后任太子通事舍人、左补阙、司勋员外郎。光化三年(896),拜中书舍人,赐金紫。天复四年(904)冬,为汴州节度使刘鄩所杀。 相思:思念。 交心:指彼此推心置腹地交往。 苦学:勤奋学习。明:明智。 劳生欲白髭:勤劳过度
【注释】 峡州:即夔州,治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清彻上人:《续高僧传》卷三《道安传》:“道安常云:‘我昔在荆州,闻一僧名‘清彻’,言其心如水也。’”归浙西:指回浙东。 【赏析】 此诗为送别之作,作者以“风涛几千里”开篇,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环境。接着,诗人用“归路半乘舟”描绘了送别的情景。这里的“归”字表明了送别的主题。然后,诗人以“此地难相遇,何人更共游”表达了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注释】 1)吴:指杭州。秘书:官名,即秘书郎。归:回家。杭州:今属江苏。 2)得从容:得以从容不迫。 3)料:料想。复重:又重。 4)海崖:海边的山崖。归有业:归家可以谋生。天目:地名,在今浙江临安西南。近何峰:靠近什么山峰。 5)通春棹:泛舟春江(指浙江)。夜舂:晚上在田边捣米。 6)马卿: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汉武帝时曾为孝文园令。贵达:显贵。 赏析: 这是一首送人之作
【注释】巴江:指长江。行:走。湍:水急速流动的样子。冥冥,形容树影的幽暗。三不吊:古人认为,人生有“老、病、死”三种不幸事,不可预知,故以“三不吊”为喻。白:同“悲”,悲哀。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三峡时所作。首句写景,次句言情,三、四句写景抒情,五、六句又回到写景,末二句点出题意,全诗结构严谨,情景交融。全诗写得十分凝炼而富有情趣。 第一联“万里巴江水,秋来满峡流。”描绘了一幅长江奔腾汹涌
【注释】1.陕下:指投宿之地。2.姚谏议:指姚合,唐代诗人。3.东鄙:泛指家乡。4.楚荆:泛指荆楚地区。5.风雷几夜坐:形容在旅途中度过了几个不眠之夜。6.山水半年行:形容在旅途中走了好几个月。7.梦永秋灯灭:形容旅途艰辛,连夜晚的灯火也难以维持。8.吟孤晓露明:形容清晨的露水已经干了,只能听到鸟鸣声。9.有耻却归耕:形容自己虽然有志向但仍然选择回到农村种田。
注释: 当暑忆归林,陶家借柳阴。 蝉从初伏噪,客向晚凉吟。 白日欺玄鬓,沧江负素心。 神仙倘有术,引我出幽岑。 赏析: 这是一首表现诗人在炎热的夏天中怀念隐居山林生活和对神仙的向往之情的诗。 第一句“当暑忆归林”,描述了夏天炎热的气候,以及在这样的天气下,人们往往会想到避暑的地方,也就是回归大自然之中。这里的“林”可以理解为森林或者山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第二句“陶家借柳阴”
注释: 天柱和天目山,曾经栖息在山顶上。 青云之路追求功名,晚年却做家长。 井气通潮信,窗风引海凉。 平生诗称在,老达亦何妨。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通过对天柱、天目山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态度的看法。他认为人应该像天柱一样,有志向、有追求;像天目山一样,坚韧不屈,不畏艰难。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应通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然后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分析,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欣赏。 “辞夏口崔尚书”中的“辞”,指辞别;“夏口”是地名,即长江入汉江口的夏水口,也就是今天的武汉三镇之一武昌,这里借指崔尚书所在的鄂州。“辞”,有辞去之意。诗人与友人告别,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一饭仍难受”,这里的“一饭”
【注释】 字人:为官。 修祖德:继承祖德,指为官清正廉明。 清白定闻传:清廉正直的名声一定能够流传下来。 匹马从秦去:骑着马从秦国出发。 孤帆入楚悬:孤帆在长江上悬挂着。 关中:今陕西省中部。寒食: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 湖上:今湖北省一带。暑衣天:天气酷热。 四考:四试。这里指四次应考。重请:多次请求。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诗人对友人赴九江赴任的依依惜别之情。首联写其为官清廉,政绩卓著
【注释】 君逐云山去,人间又绝踪。——你随着云山而去,人间又找不到你的踪迹。 半湖乘早月,中路入疏钟。——在湖面上乘着明亮的月光,在道路中听着稀疏的钟声。 秋尽草虫急,夜深山雨重。——秋天快要过去了,草丛中的小虫都急促起来;深夜里,大雨倾盆而下。 平生心未已,岂得更相从。——我一生的心意没有满足,怎么能与你再次相随呢? 【赏析】 此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作者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归后时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