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饭仍难受,依仁况一年。
终期身可报,不拟骨空镌。
城晚风高角,江春浪起船。
同来栖止地,独去塞鸿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应通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然后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分析,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欣赏。
“辞夏口崔尚书”中的“辞”,指辞别;“夏口”是地名,即长江入汉江口的夏水口,也就是今天的武汉三镇之一武昌,这里借指崔尚书所在的鄂州。“辞”,有辞去之意。诗人与友人告别,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一饭仍难受”,这里的“一饭”,是指崔尚书曾赠给诗人的一顿饭。“犹”,仍然、还。诗人用一个“犹”字,表达出对崔尚书的深深眷恋之情。“依仁况一年”,这里的“依”,依靠,依赖。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崔尚书深深的感激之情。“况”,况且。“犹”,还。诗人用一个“犹”字,进一步表达对崔尚书的深深眷恋之情。“终期身可报”,意思是:希望将来能以自己的行动来报答崔尚书。“期”,盼望;“身”,我;“可”,能够;“报”,报答。诗人通过“终期”二字,表明自己的决心。“不拟骨空镌”,这里的“拟”,同“期”,“空镌”,空自镌刻。意思是:希望将来能以自己的行动来报答崔尚书,而不用雕刻在骨头上。诗人通过“不拟”二字,表明自己的决心。“骨”,骨头;“空”,白白地;“镌”,镌刻。诗人通过“不拟”二字,表明自己的决心。
“城晚风高角”,“城”,指鄂州城;“晚”,傍晚;“风”,风气;“高”,“高亢”;“角”,指角声;“风高角”,意思是:傍晚时分,鄂州城的秋风阵阵,号角之声嘹亮。这两句写诗人与崔尚书告别时的情景。
“江春浪起船”,意思是:春天的江上,波涛滚滚,船儿颠簸起伏。这两句写诗人离开鄂州时的江景。
“同来栖止地,独去塞鸿前”,“同来”,“一起”的意思;“栖止”,“栖息、停留的意思”;“塞鸿”,大雁。这句的意思是:我们一起来到这个地方居住,现在我要独自离去了,就像大雁离开同伴一样。诗人在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对崔尚书的深情厚谊。
【答案】
【译文】
辞别夏日里的鄂州城,我仍难忍受这顿美餐。依赖仁爱之心更觉岁月漫长。期望将来能以自己的行动来报答,不用雕刻在骨头上。鄂州城傍晚时吹响号角声,江面上春潮涌动船只摇晃。我们一同来到这片栖息之地,如今我却要独自离去了。
【注释】
辞夏口: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附近。崔尚书:即崔颢,唐代诗人,官至司勋员外郎(从六品)。
一饭:一顿,一次,泛指一次见面或交往的机会。犹:仍然,还。
依仁:依靠仁道,指以仁人相待。况:更何况。一年:一年之中,一年的时光。
终期:希望能实现的愿望。身可报:身体可以报答恩情。不拟:不希望,不打算。空镌:白白镌刻。形容没有实际意义。
城晚:傍晚时。风高:风势很急。角声:号角声。江春:江上的春天。浪起船:波浪翻滚着船。
栖:寄住。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和崔尚书分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崔尚书深厚情谊的眷恋和离别的伤感。首句“辞夏口”“一饭”“犹”,表现诗人对崔尚书深深的眷恋之情;第二句“依仁”四字表现了他对崔尚书深深的感激之情;第三句“况一年”表现了他期待将来以行动报答崔尚书的愿望。第四句“不拟”则表明了他对崔尚书深深的眷恋之情。第五句“终期身可报”,第六句“不拟骨空镌”都体现了他对崔尚书深深的眷恋之情。最后两句“城晚风高角”,“江春浪起船”写出了诗人离别时的情景,也表现了他对崔尚书深深的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