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光
泛当湖八首 数声采莲歌,秋波杳如海。不遇种莲人,安得莲堪采。 译文: 我听到了几声欢快的采莲歌声,这声音在空旷的湖面上回荡,宛如深不见底的海洋。但如果没有那些勤劳的种莲人,我们如何能采摘到这些美丽的莲藕呢? 注释: 1. 数声采莲歌:数声,多次;采莲歌,指的是人们在夏天采莲时唱的歌。 2. 秋波杳如海:秋波,指秋天的湖水;杳如海,意为广阔无垠,如同大海一般。 3. 不遇种莲人:不遇,没有遇到
注释: 君庵:我,指我自己的居所。偏爱雨:我更喜爱下雨的天气。 我却喜晴来:但我更喜欢晴天。 晴雨休相泥:不要因为下雨而讨厌晴天。 朱颜一笑开:笑容如同红润的面庞(形容人高兴时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对自然景色喜好之情的小诗。诗人通过对比自己和他人的喜好,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人以“君庵”自指,表示自己喜欢下雨的天气,这种描述充满了个人的情感色彩。其次
寄林待用宪长三首 微风动池波,片月来相照。悠然南斗间,寂寞展清眺。 译文: 微风轻轻拂动着池塘的波纹,明亮的月光洒下,映照在水面上。我静静地站在南斗星旁,眺望着远方的风景,心中充满了寂寞和期待。 赏析: 这首《寄林待用宪长三首·其一》是明代文学家林光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夜晚景象。微风轻拂着池水,明月如盘,洒落一片明亮的光芒。诗人站在南斗星旁,仰望星空,感受到了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注释:涧水清澈见底,山云本来就深。我整天坐在园林亭子里,谁能理解我这个老头的心思。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以清溪、深山和苑亭为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诗人借对“涧”、“山”、“苑”的描写,抒发了内心的感慨和无奈,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迟迟,即迟缓、缓慢的意思。泛当湖八首:泛指《湖海集》,这是苏轼的诗集名。 迟迟游子舟,点点波心雨。 迟迟,迟缓的样子。游子舟,泛指游子行船。 点点波心雨,形容雨点在水面上闪烁,像星星一样。波心雨,指雨滴打在湖面上,激起的水花。 沿流入回溪,坐当秋竹舞。 沿流,沿着水流的方向。回溪,曲折的山溪。坐当,坐着欣赏。秋竹,秋天的竹子。舞蹈,这里形容竹子随风摇摆的姿态。 赏析:
泛当湖八首 细雨洒深竹,轻烟罩孤屿。 倏然坐迟暮,欲语不能语。 注释: 细雨洒落在深深的竹林中,轻烟笼罩着孤零零的岛屿。突然之间,我坐下来等待黄昏的到来,想要说些什么,却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江南春景的诗。诗中描绘了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江南水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细雨洒在深处的竹林中,轻烟笼罩着孤独的岛屿。这样的场景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及手法的综合理解与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古诗文的背景知识后,根据注释翻译,然后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以及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进行赏析,注意不要遗漏要点,同时要注意重点字词的积累。 【答案】 译文: 鹧鸪鸟啼声不断,秋露沾湿了衣衫。 披衣寄情于山间幽深之处,岩风送来料峭寒意。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再游三洲岩五首》是诗人晚年隐居期间写的一组五言绝句
湖水荡渔舟,渔舟戏湖水。 烟波日相寻,何时清见底。 注释:湖水在风中摇曳,渔船在其中穿梭嬉戏,水面上弥漫的烟雾仿佛与天空相连。 译文:湖面上的渔船在波浪中穿梭,湖水和渔船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阳光从云层中透出,照亮了整个湖面,使水面呈现出一片明亮的蓝色。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湖泊景色,通过描绘湖水、渔船、烟雾等元素,展现了湖面的美景和渔民的生活状态。同时
以下是对“汲江子二首”的逐句释义与翻译,以及必要的注释和赏析: 诗句释义及译文 1. 冉冉汲江子,江流几许深。亦知泥滓浅,不得到波心 - 冉冉汲江子:轻轻舀起江里的水珠。 - 江流几许深:江水流动有多深? - 亦知泥滓浅:也明白泥土浮在水面上。 - 不得到波心:不能到达水底。 - 译文:轻轻舀着江中的水珠,江水流动有多深呢?也明白泥土浮在水面上,但无法到达水底。 2. 亦知泥滓浅
【注释】 泛:船行水上。当湖:即太湖,今属江苏省。白雨:白色的雨点。菰蒲:水生草本植物,通称蒲苇。迎:相向而行。 【赏析】 这首诗是写太湖上的春景的。诗的首句写春日里细雨纷飞,雨珠打在湖面上溅起无数涟漪。“乱”字把雨滴落下的样子描绘得极为生动。次句写湖上云彩变幻莫测,时聚时散。第三句写水鸟出没于菰蒲之中,它们迎着船上人而去。“迎”字用得十分巧妙,它不仅形容了水鸟的活泼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