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秀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为明代诗人陈汝言。陈汝言(1504-1573)字子羽,号南野遗民,浙江钱塘人。他是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文人。此诗是其登越山时所作,诗中的“越山”泛指越地的山川,而“西台客”则指春秋时吴国大臣伍子胥。 首联“野眺越南诸峰”,点出所望之景。“野眺”即远望的意思。“越”指南方,这里泛指南方的山。“诸峰”即群山。“越南诸峰”即指在南方的山峦。从字面上理解,诗人在遥望南方的群山。
秋日登栖云岭 黄落山川入望遥,行过云岭忆前朝。 秋风废苑悲丛棘,明月珠帘想玉箫。 岛屿晴浮渔树浦,江潮寒上海鲜桥。 迢迢西崦斜阳路,惟见归鸦趁暮樵。 注释: 1. 黄落山川入望遥:秋天的景色和景象进入眼帘。黄落山,指秋天的山,山因叶子变黄而显得格外醒目;山川,指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入望遥,远望。 2. 行过云岭忆前朝:走过了云岭,回忆起过去的朝代。云岭,形容山高耸入云霄。 3. 秋风废苑悲丛棘
【注释】 五茸:五茸山。吴淞口外的一个小岛。月:代指南宋灭亡,元朝统一中国后的局面,这里借指陈墨山。十年馀:一作“十年余”。顾:看。曾游地:曾经游过的地方。津亭:江边的小亭。然:同“燃”,点着。鲙(kuài)鲈鱼:即“脍”,细切的鱼肉。秋田叟:指秋天耕作的人。劳:烦劳。问起居:问候起居。 【赏析】 本诗是一首送别之作,写与友人在江上相遇,互寄书信的情景。全诗四句,前二句写景,后二句叙事
宿归云堂 寺前昨日雨,水满放生池。 独往忽乘兴,幽寻岂有期。 夜深月未出,秋近竹先知。 重把茶杯坐,云山话所思。 注释: - 宿归云堂:在这里住宿在归云堂。 - 寺前:寺庙的前面。 - 昨日雨:昨天的雨。 - 水满放生池:放生池的水因为昨天的雨而满了。 - 独往:单独前往。 - 忽乘兴:突然兴起了兴致。 - 幽寻:深入探寻。 - 岂有期:难道能有个期限吗? - 夜深月未出:夜晚已深
【赏析】 此诗为作者在江汉时期(约公元810年前后)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全篇意境苍凉。 首联“草寒霜渚梦悠悠”,起得苍凉空阔。“霜渚”指秋霜凝结的沙洲。“寒霜”点明节令,“渚”字又写出了景色,使画面具有立体感。“梦悠悠”三字用得极为精妙,它既写出了诗人的愁思,又写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深眷恋。“衡岳西风落木秋”是第二联。“衡山”即南岳衡山,是五岳之一
【注释】: 许泉亭秋日 :指许泉亭的秋天。 传灯录:即《续传灯录》,是记载禅宗六祖慧能以后历代禅师事迹的一部书。 西岩卧病翁:《庐山记》载,东晋高僧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自号西林公。他在庐山隐居,与名士周颙、陶渊明等交游,时号西林八人。后来他的弟子慧远在庐山结庵,后人称为“东林寺”。 柴关上野色:柴关即柴桑关,位于江西九江市南郊。 石壁下秋风:石壁,指庐山的岩石。 九日: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青蕊
诗句释义: 1. 迟暮山林意颇同,一尊且共话年丰。 2. 租佣不堕常时业,铅椠兼收卒岁功。 3. 秋水衣巾明野色,朔云杞菊倚寒丛。 4. 论兵策马俱难用,只作江南白发翁。 译文: 1. 到了晚年,我与山林之意颇为相同,一樽佳酿,我们共同品味丰收的果实。 2. 租佃工作没有受到损失,依然维持着正常的业务;读书和写作,也是这一年的收获和成就。 3. 秋天的水波映照着衣巾,明亮地映射出野外的色彩
【注释】 千峰:指群山。拄杖:手执拐杖,比喻闲游、漫游。颍滨:在河南颍河一带的地名,箕山是此山的别名,在颍阳(今河南许昌市东)。古苔:旧时的苔藓。定有:一定有。庐岳:庐山。瀑布泉:指瀑布飞流。小阁:指小亭子。梅花:这里指梅花树。迎老眼:迎接我年老的眼睛。残书:指残存的书卷。高天:高空中。圣朝:指当今朝廷。有道:有治国之道。忧今少:忧虑现在的人少。药饵:药物和食物。烟霞:云雾和彩霞。岁年
闻顾子重过五亩山自杭归款叙数日桐花吹雨惜残春,满地江湖见隐沦。 短笠轻舟终远去,白云春草唤愁新。 画牛事已知弘景,学稼心常忆子真。 山月一樽谈未了,夜深犹照病闲人。 注释: 1. 闻顾子重过五亩山自杭归款叙数日:听闻顾子重经过五亩山,我从杭州回来后与他交谈了几天。 2. 桐花吹雨惜残春:桐花在风雨中飘落,让人珍惜着春天的尾巴。 3. 满地江湖见隐沦:到处都是江湖,看到人们隐居或沉沦。 4.
诗句如下: 山川摇落露华晞,野寺鸣钟破曙晖。 千里人烟江郭静,数声渔笛水禽飞。 译文如下: 山川之上,秋意渐浓,露珠沾满草尖,闪烁着微弱的光辉。远处的寺庙里传来了清晨的钟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江边的城镇和村庄,在晨曦中显得格外宁静,只有几只水鸟在水面上欢快地飞翔。 寒风中,人们早早地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刀尺等工具也被早早地准备好,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寒冬。 随着太阳逐渐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