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同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理解和默写能力。 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情境默写是近年高考默写的一种新方式,考生要注重平时积累,注意规律性题型的训练。 第一句:九锁山十咏大涤洞;第二句:吾闻泰山云,触石无不至;第三句:如何兹山中,有石象云气;第四句:仙人事狡狯,幻化翻手易。第五句:鳞鳞作荟蔚,冉冉涌苍翠;第六句:清分涧水流
这首诗的翻译是:“在苍山下,孱颜山显得多么渺小。其中有一座神龙栖息的地方。神龙的去向何方?一条清水从深谷中流出。深藏在岩壑古树中,风烟低卷。当它尚未蜕化时,幽深隐蔽,仿佛尘泥漫覆。一旦脱胎换骨成为蛟龙,高入霄汉与云霓参差。回顾曾经盘踞的地方,陈迹也已经消逝。何况我后来之人,危梯险径难以攀登。四周只有绝壁,丛筱凄风呼啸。” 这首诗的赏析是: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大涤洞中的“神龙”
《九锁山十咏大涤洞》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以下是逐句翻译和注释: 第一句:“嬴秦乱天纲,猛志凌海水。” - 注释:指秦始皇(赢政)统治时期,天下秩序混乱,他的决心和力量足以凌驾于大海之上。 - 赏析:通过“乱天纲”和“猛志凌海水”两句,展现了秦始皇的雄心壮志,以及他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帝国的伟大成就。 第二句:“长驱万山石,鞭策无远迩。” - 注释:形容秦始皇的军队如同长驱直入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籍。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九锁山十咏大涤洞:这是一首赞美九锁山的大作,诗中的“大涤”指的是大涤洞,这是九锁山的一个著名景点。 2. 觱沸槛外泉,远出天柱阳:泉水在槛外轰鸣作响,仿佛来自天柱之巅。 3. 清音映空谷,潜波涣寒塘:清泉的声音在空旷的山谷中回响,水波在寒冷的池塘里泛起波澜。 4. 昔人养灵芝,长年此山旁:从前有人在此养过灵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它描述了九锁山大涤洞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向往之情。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读: 1. 殊庭天柱西,微径罗荆榛。 - 注释:殊庭指的是奇特的庭院;天柱是指高大的柱子。这句话描绘了九锁山大涤洞的奇特景象,山路两旁生长着荆棘和树丛。 2. 驱车谷口亭,清气已迫人。 - 注释:驱车意味着开车行驶;谷口亭是山中某个景点的名字;清气指清新的空气
九锁山十咏大涤洞 连峰路塸堮,幽洞摩苍穹。 石门松萝隘,伛偻趋儿童。 泠泠太古泉,环佩声丁东。 相传吴越年,威凤翔其中。 后来山中人,盛事夸无穷。 我疑王者瑞,岂预霸业雄。 元化有沦忽,世道多污隆。 何时鸣朝阳,遥问山上桐。 译文: 连绵的山峰如同被割开的口子,深邃的洞穴仿佛摩天穹苍。 石门上的松树枝繁叶茂,挡住了人们的视线,只能看到孩子们弯腰前行的情景。 清凉的泉水流淌在石头之间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根据要求对诗句进行分析。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八句,前四句写“大涤洞”的地势,后四句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大涤洞的赞美之情。 首联:昔贤所游地,道路行逶迤。 昔者贤人曾经游览的地方,道路迂回曲折。 中两联:中分山腰半,倒插石脚危
九锁山十咏大涤洞 洄洑古涧深,蜿蜒层湍壮。 ——大涤洞位于九锁山,溪涧迂回曲折、水流汹涌激荡。 长年蓄飞泉,一决起豪宕。 ——这里的飞泉常年积聚,一旦决堤奔腾,气势磅礴。 高有百尺松,蓊郁蔽青障。 ——高大的松树茂密生长,遮蔽了周围的绿色屏障。 下有荇与萍,翠色映空旷。 ——水底有荇和萍草,它们的翠绿色彩在空旷的水面上显得格外显眼。 恍如千丈虬,穷壑潜异状。
松江岸侧。正乱叶坠红,残浪收碧。犹记灯寒暗聚,簖疏轻入。休嫌郭索尊前笑,且开颜、共倾芳液。翠橙丝雾,玉葱浣雪,嫩黄初擘。 自那日、新诗换得。又几度相逢,落潮秋色。常是篱边早菊,慰渠岑寂。如今谩有江山兴,更谁怜、草泥踪迹。但将身世,浮沉醉乡,旧游休忆
绿阴初蔽林塘路,凄凄乍流清韵。倦咽高槐,惊嘶别柳,还忆当时曾听。西窗梦醒。叹弦绝重调,珥空难整。绰约冰绡,夜深谁念露华冷。 不知身世易老,一声声断续,频报秋信。坠叶山明,疏枝月小,惆怅齐姬薄幸。馀音未尽。早枯翼飞仙,暗嗟残景。见洗冰奁,怕翻双翠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