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行海
注释:我悠闲地倚靠在江边的楼台上,倾听那悠扬的角声。两岸的春风拂过,野花盛开,显得格外明艳。渔人占据了宽阔的烟波,每天都驾着小船在太平中生活。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春日江边美景和渔民生活的诗。首句“闲倚江楼听角声”,写诗人悠然自得地站在江楼之上,聆听远处传来的角声。这声音似乎带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让人陶醉其中。第二句“春风两岸野花明”,则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和江边的景色。两岸的野花在春风的吹拂下竞相绽放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注意字词的古音),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最后附上赏析。考生要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本首诗的注解为“京:指杭州。行:行走。旧京:指杭州城”。 【答案】 示例一:行:行走。 译文:锦绣杭州城里住着几万户人家,野人还留恋那旧时的京城。 赏析
诗句原文: 少野不来君又去,独看花柳不成春。 江湖岂是无兄弟,如此知心有几人。 注释解析: - “少野”: 可能指某位不在场或已离去的亲近之人。 - “君又去”: 表明说话者因对方离去而感到孤独或失落。 - “独看花柳不成春”: 表达出在春天里,因为少了某人的陪伴,使得原本应该充满生机与欢乐的景象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与活力。 - “江湖岂是无兄弟”: 暗示尽管表面上可能有众多的同道中人
【注释】 远山平野:远远的山,平坦的田野。 云山影影接暗沙,频见回雕打暮鸦(暗沙:指水浅的地方,光线照不到深处;回雕:古代一种鸟名;暮鸦:日落时归巢的乌鸦)。 曾是吴王弦管地,春风吹草不吹花(曾:曾经;吴王:指三国时期吴国的国王孙权;弦管:乐器;地:这里指地区;吹草不吹花:指草木茂盛,花儿不开) 【赏析】 “云山影影接暗沙,频见回雕打暮鸦”,写远山近水的景色。首句写远景,远处的山和江边的平原相接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以下是逐句释义: 1. 故人南北路漫漫,旧信重将子细看。 注释:故人在南北两地,道路漫长;重新阅读旧日书信,仔细品读。 赏析:首句描绘了朋友身处异地,道路遥远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第二句则是说,我们要重新阅读旧日书信,仔细品读其中的内容。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重视和珍视。 2. 字字总添离别恨,暮天风急雁声寒。 注释:每字每句
注释:雨后山林的傍晚,寺庙钟声近在耳边。一片寂寞中对着孤独的松树。夜深时笛声哀怨地唱着《梅花落》,月光照耀下的人间,人们沉睡正酣。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雨后山林景色的小诗。首句写雨过山林,天已暮色苍茫,钟声入耳;二、三两句写寂静的环境与孤松相伴,以及夜深时笛声凄怨。末两句写月光照耀下的人间,人们沉睡正酣,表现了诗人对人间宁静生活的喜爱。全诗意境清新,韵味悠长,是一幅生动的画卷
述怀 五月山中长对雨,一春湖上懒看花。 杜鹃莫恼麻衣客,何处野泉不是家。 注释: - “五月山中长对雨”:指在五月份的山区里,常常面对着连绵不断的雨水。 - “一春湖上懒看花”:整个春天,我都是在湖上的岸边懒散地看着盛开的花朵。 - “杜鹃莫恼麻衣客”:不要烦恼那些穿着麻衣的客人,他们不会因为鸟儿的啼叫而感到烦躁。 - “何处野泉不是家”:无论在哪里的山泉旁,那都像是家一样亲切和宁静。 赏析
【解析】 此诗写送兰秋谷归双溪,并简诸友。首句“故人多住山头寺”,言兰秋谷常住于山中寺院。第二句“到日先烦问起居”,言兰秋谷到达某处时,要先询问其生活情况,以表关心。第三句“花柳西湖好时节”,言春日里西湖美景,值得一游。第四句“不来须寄几行书”,言如兰秋谷不到来,则需托人带信问候。整首诗表达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其生活状态的关注。 【答案】 译文:故人多住在山头寺,你到时先问问起居
青松宿鹤涧泉流,云意迟迟山意秋。 一曲广陵休尽奏,月寒天地古人愁。 注释: - 青松宿鹤:比喻松树和鹤的意象。宿鹤指鹤的栖息之地。 - 涧泉流:指山间清澈的小溪水。 - 云意迟迟:云彩流动缓慢的样子。 - 山意秋:山的意境与秋天相似。 - 一曲广陵:指演奏广陵散时的一首歌曲。广陵散是一首古代著名的琴曲。 - 月寒天地:月光照耀下的大地显得寒冷而寂静。 - 古人愁:古人常常有忧愁的情绪。 赏析
竹 两竿烟筱翠涓涓,数里清阴带渭川。 自抱岁寒君子节,凤凰不到已多年。 译文: 竹子两竿翠绿清新,数里外的阴凉地带被它笼罩。 坚守着坚韧不屈的节操,即使凤凰飞过也未曾留意。 赏析: 首句“两竿烟筱翠涓涓”,描绘了竹子翠绿而清新的形象。烟筱,即烟生的筱竹,形容竹子的形态细长而修长,如同烟雾般袅袅升起,给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感觉。翠涓涓,则进一步强调了竹子的色彩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