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若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全诗如下: 诘陈宗道酒不至,淹留高刘诸公坐。 酒许今晨至,灯从昨夜花。 遣人听系马,留客过栖鸦。 高适邀同至,刘伶兴转赊。 不成投辖饮,怅望隔风沙。 诗句释义: 1. 诘陈宗道 - 询问陈宗道是否已经准备好酒。 2. 酒不至 - 酒还没有准备好。 3. 淹留高刘 - 因等待酒的到来而耽搁了时间。 4. 诸公 - 指陈宗道等人。 5. 酒许今晨至 -
【注释】 大雾过安庆:安庆,今安徽宿松县东南。水郭,指江中之水,形如城郭,故曰水郭。鲛室,神话传说,鲛人居处在水中有珠玉的宫殿。云帆,即船帆,因在天上飘浮,故称。客星,客星,二十八宿之一的心宿,其星明亮,古人以为客星,故用客星代指船。江空连海白,海与江相连,所以天海一色,皆为白色。山远入淮青,山远入淮河,所以山色青翠。访古聊须到,乘流未可停,意思是说游历古迹需要到达那里,而乘舟顺流则不可停留
注释: 今夜我听到了《霓裳》乐,可是宫中再没有声音了。 天地间被黑暗所笼罩,银河也显得支离破碎,色彩错落不齐。 鸾鸟背脊上的羽毛都飘散在寒冷的雾气里,龙的胡须沾满了断云, 巡游多是近侍之臣,宗社则依靠元勋之力。 译文: 今晚听到《霓裳》音乐,宫中却寂静无声。 天地间一片暗淡,银河也被搅得七零八落。 鸾鸟背上的羽毛都被冷雾吹散,龙胡子沾满了断云。 皇帝巡游时多有近身侍卫随行,国家大事全依赖重臣们。
在古代诗词中,诗人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自然景观与人物情感巧妙融合,展现出一个既富有哲理又充满生活气息的世界。傅若金的《题山水小景杂画四首》便是这样一首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的作品。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解读: 1. 空村断行迹:描绘了一个空荡荡的村庄,道路上没有行人的痕迹,给人一种宁静而孤独的感觉。这里的“空村”可能象征着一种内心的空虚或社会的荒凉
万里中秋月,孤斋病客心。 万里:形容距离遥远,此处指作者身处他乡。 千里之外的中秋节,我孤独地住在书房,身体欠佳的心境与这明亮的月光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庭闱兼喜惧, 书问隔浮沉。 庭闱:庭院,指家乡或亲人。 喜惧:既感到喜悦又感到担忧(担心不能回家)。 书问:书信问候。 隔着重重的波涛,我的家书和问候仿佛被水淹没,无法传达给我在远方的父母。 地出西江永,天旋北极深。 地出:指大地。 西江
注释: 江白云稍归,山青树如沐。 轻舟渔石渚,独骑经林麓。 野气昏已明,泉声断犹续。 坐忆泛湘时,村西见茅屋。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山水小景的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首两句“江白云稍归,山青树如沐”,描绘了江边的云彩和山上的树木。其中,“江白云稍归”形象地描绘了江边的云彩随着江风飘过的情景,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而“山青树如沐”则形容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
盘盘苍山根,泉石如素练。 含风静复响,触石惊相溅。 竹回秋气来,松凉夏阴转。 山翁阅妙理,独立无人见。 注释: - 盘盘苍山根:形容山势起伏连绵不断。 - 泉石如素练:泉水清澈如同白色的绸缎。 - 含风静复响,触石惊相溅:风吹过水面,发出声响,石头受到震动,水珠飞溅。 - 竹回秋气来,松凉夏阴转:竹子和松树随着季节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 山翁阅妙理:山中老者领悟着自然的奇妙之处。 -
【注释】 云归山欲暝:天色将晚,云雾渐渐消散。 月出泉相映:月亮从泉水中升起,相互辉映。 石影生夜寒:石头的影子映在夜晚的寒气当中。 松声起僧定:松树发出的声音仿佛是和尚在打坐修行。 遥疑露下立:我远远地看到有人在露天下站立。 或发风中咏:有人可能在微风中吟唱。 幽境何阒寥:那么幽深的环境又显得多么寂静。 长廊罢钟磬:长长的走廊上不再传来钟声和磬声(寺庙中晚上敲钟打磬为僧人诵经做功课)。
王家好种青琅玕,四壁秋声生夏寒。 朝回每独风前立,客至时同烟际看。 北窗数竿最幽胜,满耳萧萧客尘净。 截管休将学凤鸣,世间古曲无人听
牧牛去,千山复万山。 上山日出愁起晚,下山日入苦行难。 手中鸲鹆牛伴侣,养来多日能人语。 纵牛不牵绳自垂,听他行食母苦之。 欲归尚忧牛不饱,更近前溪多水草。 但愿年年牛尽肥,主翁足食身足衣。 农家养牛国所赖,恶少城中杀牛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