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道
生年半百混樵渔,教子还看上石渠。 欲舞绛衣应未得,却凭丹凤早衔书。 注释与赏析: - 生年半百:描述了诗人已过半百之年,生活状态与普通人无异,过着朴素的樵夫和渔夫生活。 - 混樵渔:形容诗人在劳作之余,仍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 教子:表明诗人有教养子女的传统观念,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后代。 - 上石渠:指的是古代学者教育子孙的地方,象征着知识和教育的传承。 - 欲舞绛衣
注释: 青山:指山峦。支颐:支撑着下巴沉思。 白首:老年。堪:能,能够。一卷师:读一本书。师,老师、师傅。 八十年:八十岁。击壤:古代的一种游戏。儿童:孩子们。紫芝:灵芝草。词:诗歌。 赏析: 闻人氏五十寿诗其二:这是一首表达对友人五十岁生日祝福的诗。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青山苍翠,诗人独自支撑着下巴,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岁月如流水般逝去,诗人仍然保持着年轻时的激情和活力。八十年来
注释: 三月正当三十日,馀春零落入风尘。 闲过岁月不知老,失却莺花转觉贫。 译文: 三月正值三十日,剩下的春天飘落尘土。 闲暇中度过时光不觉已老,失去春天的花鸟感到贫穷。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和抒发感慨的诗。首句“三月正当三十日”,点明了时间,同时以“正”字强调了时间的特定性,即在春季的最后一个月。次句“馀春零落入风尘”,则形象地描绘出残存的春天被风尘所覆盖的情景
【注释】三月晦日:指农历三月三十日。郊游衍:泛指外出游乐。偶诵:偶尔朗诵。唐人诗:唐诗。沧洲:沧海边的水边。騕袅(niǎo niǎo):马鞭,这里借指骏马。白玉珂:马嚼子,这里借指良马。 【赏析】《三月晦日出郊游衍偶作》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五言律诗。此诗首联写自己三月出游,恰逢“闰月”之年,而时值春末,又值客居他乡,心情郁闷,因而产生“出门复有行”的念头;颔联以“薜萝”、“沧洲”为意象
注释:三月正当三十日,落花寂静对着闲门。不要说春天结束毫无事情,分菊移葵的事更繁忙。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尽时人们忙碌的生活景象。首句“三月正当三十日”直接点明时间,说明已经到了春天的末尾,也就是三月的最后一天。接下来两句“落花寂寂对闲门。莫言春尽浑无事,分宜移葵事更繁”则进一步描绘了这一景象。诗人以“落花”和“闲门”两个意象,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春末时节的萧瑟气氛。同时
三月正当三十日,莺声如倦复如愁。 绿杨拂地花成雪,断送春风也白头。 注释:三月,即春季的三个月,是春季的第三个月。莺鸟的叫声,像在说它疲倦了,又像在说它忧愁了。柳树垂挂着绿色的叶子,像是把大地覆盖成了绿色,花朵盛开得如雪花般洁白,使春风都变得苍老了。 赏析:此诗描写三月里,莺鸟啼叫的情景和美丽的景色。首句写莺鸟啼叫的特点,二句以柳树、花朵来衬托莺鸟的声音;三四两句则通过春光易逝
三月正当三十日,夕阳欲尽乱啼鸠。 榆钱铺地应无数,买得春光几许留。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立道的作品,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示了春天的美丽与短暂。诗中以“三月”为引子,描绘了夕阳西下时,乱鸟鸣叫的景象,生动形象地传达了时光易逝的自然规律。接着诗人通过“榆钱铺地”这一细节,表达了对春天的珍惜,以及想要留住这美好春光的心情。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王母歌 其五 昨夜重游汗漫归,依然戴胜发如丝。 三千年一校仙籍,回指彭聃是小儿。 注释: 昨夜:昨天晚上,即前一晚。 重游:再次游览,重访。 汗漫: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也指广阔的空间或时间。 依然:仍然,依旧。 戴胜:一种鸟,这里指代仙人。 发如丝:形容头发如丝般柔顺,也比喻年纪轻轻。 三千年:指极长的时间,表示非常久。 校:比较,此处指对比。 仙籍:仙人的名册,指神仙的名录。 回指:反指
【注释】三月:春季。晦日:阴历每月最后一天。郊游衍(yuàn):出游游览。偶诵:偶然诵读。唐人诗:唐代诗人的诗。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春天出游时,因见柳溪花径景色优美而临时即兴吟成的。 “三月正当三十日,又骑款段出城南。”首句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表明春日出游的心情愉快。二月为正月,故称三月末为三月;三月正是阳月,所以用“正当”二字;款段,指马鞍下有垫物,使马行走时不颠簸。“南”,指南郊
注释:三月正当三十日,把酒题诗兴不悭。 汀洲芳草不归去,留得春光总是闲。 释义:三月正当三十日,我把酒题诗兴致不吝啬。 汀洲芳草不归去,留下春天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春景的小诗。首句直接点出题目,“三月正当三十日”,即说三月有30天。次句写诗人在郊外游玩时,看到芳草萋萋,于是饮酒作诗。三、四两句写诗人把酒咏诗,兴致高昂,不想回家。最后,诗人又感叹春光明媚,令人陶醉,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