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繗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解答时,根据平时的积累,理解诗歌的内容,再结合注释作答;赏析是开放性的,言之有理即可。 译文: 朝廷特下诏书到天涯,带着春天的阳光普照万物。 曲径旁的暖风治愈着病草,满林的芳香雨水孕育着奇花。 七洲波静鳌山耸立,五指天开鸟道斜倾。 榆树和柳树在烟雾中迎接曙光,数声鸡叫犬吠迎接早晨。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前二句“海天春晓十首”为全诗的总起
海不扬波风不号,太平光景满江皋。 海不扬波风不号,意味着海水平静,没有波浪翻滚;江面宁静,没有波涛汹涌。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和平的画面,展现了太平盛世的景象。 陶公东下清流远,婺母南来碧嶂高。 陶公指的是陶渊明,他东下清流远,指的是他远离喧嚣的官场,归隐田园生活。婺母指的是婺源的母亲河,南来碧嶂高,指的是婺源的母亲河流向南方,山峰高耸入云。这两句诗表达了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生活的赞美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海天春晓十首》中的第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早晨海天之间的景象,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火轮初出照寒微,茅屋齐开白板扉。 这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刚升起,照亮了寒冷的大地,茅屋的门敞开了,露出了白色的门扉。 傍晓江山偏有色,向阳花木倍生辉。 这句诗的意思是:在黎明时分,江河、山川都显得色彩斑斓,而阳光照耀下的花草树木更是生机勃勃,更加灿烂。
【注释】 使节来时岛上春:使节指的是朝廷派到岛上的官员,春代表春天。岛指海南岛。 玉骢嘶晓自行巡:玉骢是马的美称,嘶晓即在晨光中鸣叫,自行巡是骑马巡逻。 薰风振起炎蒸地:薰,香草名;振,兴起。薰风指和风吹拂,振起表示兴起或吹起来,炎蒸地指炎热之地,这里指海南岛。 和气嘘回冻馁民:和气指温和的气氛,嘘回即温暖的气息使人民从寒冷中苏醒过来,冻馁民指挨冻受饿的民众,这里用“冻馁”形容他们的生活条件艰苦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海天春晓十首》中的一首,下面是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 大地春回大海中,韶华不与异乡同。 - “大地春回”描绘了春天的到来,大地开始复苏,万物生长,生机勃勃的景象。 - “大海中”意味着广阔的海域之中,象征着无限的可能和宽广的空间。 - “韶华不与异乡同”表示春天的到来并不改变家乡的特点,这里的“韶华”指的是春天的美好时光,而“异乡”则是作者所居住的地方。 第二句
这首诗共有八句,每句都有其独特的意境和情感。下面是逐句的释义: - 环海生黎半熟黎,一声犬吠一声鸡。 - 雨馀红槿先春吐,露里黄茅向晓低。 - 拾翠满溪无鸟迹,蹈青随处有霜蹄。 - 熙熙总向阳春化,来自东南北与西。 译文: 环海生黎半熟黎,一声犬吠一声鸡。 雨后红槿最先开放,清晨露水中的黄色草低头。 溪边到处可以看见新绿,到处都是踏青的人带着霜蹄。 一切都在阳光下变得生机勃勃,来自东方、南方
海天春晓十首 鹭车飞下遍南州,趁晓春光总胜游。 杨柳风中金勒马,桃花浪里木兰舟。 山因日出收残照,江为潮来向上流。 民族与时俱一变,也应海屋又添筹。 注释:鹭车——指代诗人乘坐的马车。南州——这里指的是南方地区。柳丝轻拂,春风徐来,诗人骑着马在南州游览。趁着清晨的阳光,尽情地欣赏着美丽的景色。 杨柳风中金勒马,桃花浪里木兰舟。注释:金勒马——形容马饰以金饰物,显得十分高贵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需注意以下几点:仔细阅读诗歌内容,理解其主旨大意和思想情感;把握诗歌的意境与风格;结合注解和相关背景进行赏析。 本诗首联“携手上离亭,江山总是情。”写送别时情景。诗人在离亭送别朋友,友人离去,自己伫立目送,依依不舍。颔联“雨馀花色重,风细柳烟轻。”写春末夏初之景。诗人笔下的春天,是“花色重”的春天,春天虽然过去了,但是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诗句释义与翻译 第1句:山外无山只有天,天光常在未明先。 注释:此句描绘了一种景象,即除了天空之外,四周再无其他高山,天空是绝对的广阔和高远。天光(指晨曦或日出时的光芒)常常出现在黎明之前。 第2句:阳春到处增和气,瘴蔼开时起瑞烟。 注释:阳春(通常指春天的阳光)普照大地,为万物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使得整个环境都充满了和谐的气氛。同时,当瘴气开始消散,预示着吉祥如意的景象将会出现
海天春晓十首 一岛南来地脉长,东风文物晓青苍。 绛唇微罩槟榔醉,螺髻斜簪茉莉香。 巢鸟乍惊桑土湿,卧龙初起海云忙。 梅梢尚有婵娟月,分得馀光过短墙。 注释: - 一岛南来:指的是岛屿从南方而来,可能是诗人的故乡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 地脉长:大地的脉络延伸不断。 - 东风文物:春风拂过的文物,象征着文明和历史。 - 绛唇微罩槟榔醉:形容女子嘴唇红润,仿佛被槟榔酒微醺。 - 螺髻斜簪茉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