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吉
【注】万转:千回。匕箸:筷子。几粒盘餐:指粗劣的饭食。骇机:惊心,令人震惊的机械。 水碓(duì) 水轮驱动石磨,石磨把粮食磨成粉,再通过筛网筛选出细粉。 译文: 万转冰轮挟雪飞,俄然飞去复来归。 想要拿起筷子睡觉,几粒粗劣饭食触惊心机。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水碓劳动场景的诗。诗人用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绘,将水碓的工作情形表现得栩栩如生。 首句“万转冰轮挟雪飞”,描绘了水碓工作的场景
湖水涨满龙头山,岸边舟人迷失方向误入兴真观;会道士茶话戏题一绝 柔橹(小船)在林梢绕来绕过,落花深处传来啼鸟声;仙翁出洞笑迎,流水悠悠天地茫茫无际。 注释: - 湖水涨入龙头山:湖水涨满,淹没了龙头山的湖面。 - 畔岸:岸边。 - 迷惑误入兴真观:指舟人迷失方向,误入了兴真观。 - 茶话戏题一绝:在这里指的是诗人用诗歌来娱乐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 柔橹:柔软的船桨。 - 萦迂度林杪
《江北纪行十六绝·其一·六合观》是一首明代诗人张吉创作的古诗。下面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1. 第一句:贼众侵元公死之,百年俎豆谓非宜。 - 注释:此处“贼众”指的是侵犯者,“元公”可能是指某位被害者或英雄人物,“俎豆”则指祭祀用的器具,常用以形容尊敬和哀悼。此句表达了对于某位被害者的深切悼念。 - 赏析:诗的开头就通过“贼众侵元公死之”这样的表述,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哀伤的氛围
诗句:苍梧水手亦何知,劝我祈釐伏峒祠。 译文:苍梧的水手也不知道我为何要前往伏峒祠,他们只知道我是去祈求福佑。我一生都不曾习惯去祈求神灵,因为我从未有过需要依赖神祇的时候。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前往伏峒祠的行为及其心理活动,揭示了诗人对于宗教仪式的态度和信仰的深度思考。在诗中,诗人以苍梧水手的身份自述,表达了他对于是否应该去求取神灵庇佑的疑惑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苍梧水手亦何知
诗句原文: 苍梧水手亦何知,劝我祈釐伏峒祠。 伏峒祠神知我否,我生元不惯祈釐。 注释解释: - 苍梧水手:指的是从事水上航行的船员。 - 亦何知:表示对这些船员所说的话并不在意或者不理解。 - 祈釐: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祈求平安和丰收。 - 伏峒祠:一个可能与当地文化或信仰有关的地点。 - 神知我否:询问这些船员是否真的理解或关心自己的需要。 - 我生元不惯祈釐
【注释】 洪福:地名。 罾(zēng):一种捕鱼器。 船头佛脚疑相并,只好低徊对野僧:指夜行时见到寺庙的灯火,以为是佛光在指引方向,但看到是僧人在打坐诵经,便感到有些不敬而迟疑徘徊。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经过洪福寺后,泊舟寺前。诗中描绘了晚泊寺前所见景物,表现了作者在夜晚行走途中的所见所感。 首句“灶底蛙声木上罾”,写听到蛙声和看到渔具的情景;第二句“洪涛灭尽各村灯”,写夜行中见到寺庙灯光
【注释】 过羊桥峡:指经过羊桥峡谷。羊桥,在陕西宝鸡县北。丹阙,指华山。《史记》“西至华山之阳,东至于海”句,唐人以丹阙代华山。列仙,即仙人,这里指神仙。 【赏析】 此诗为作者游览华山时的观感之作。诗人登上了华山的千寻绝壁,俯视着丹阙似的山峰;又从绝壁上飞泻下来百丈的泉水,落入碧绿的潭中。在这险峻、清幽、秀丽、壮美的景象面前,他不禁陶醉其中,恍若置身仙境,与列仙们一起饮酒作乐。全诗以景衬情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和赏析: ``` 昨夜月色皎洁,我本期待与佳人共赏明月,然而今晨醒来却发现,月亮依旧如初,并未因夜色的变化而改变其明亮。这让我心生疑问,是月亮本身未曾改变,还是我的心境已随时间流转而有了不同? 译文: 昨夜月光皎洁如初,本欲邀佳伴共赏,今朝醒来仍见月明如故。 注释: 昨夜:昨天夜晚 皎洁如初:明亮的样子没有改变 佳伴:美好的同伴或伴侣 共赏:一起欣赏 赏析: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诗句释义: - “苍梧水手亦何知,劝我祈釐伏峒祠。” 意思是苍梧地区的船员又知道什么,他们只是劝告我要到伏峒祠祈求平安。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船员的建议感到疑惑和不解,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于当地习俗的不了解。 - “伏峒祠神知我否,我生元不惯祈釐。” 意思是伏峒祠的神是否知道我的情况,我从小就不习惯求神拜佛。这里反映了诗人对于宗教信仰的怀疑和不信任
《桂林杂题十一绝》是明代诗人张吉所作,以下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有客相逢崩沙浒”: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在沙滩上偶然相遇的场景。"崩沙浒"可能指的是海边或河边的沙滩,诗人与友人在此相聚,可能是一次偶然的邂逅,增添了几分诗意和生活气息。 2. “正值船头西去时”:描述了一幅船只即将离开的画面。诗人站在岸边,看着船只向西航行,这种景象可能引发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感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