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晋
【注释】 观:观察。沁河,即沁水,发源于山西宁武县,东流到河南,经沁阳市、焦作市,在焦作市北注入黄河。沁河两岸有古迹名胜众多。少城,指太原古城。王维《少年行》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中“少年”即指此。 【译文】 雨下个不停,河水上涨淹没了渡口,我站在桥上眺望着前方。万马奔腾,声音如雷贯耳。飞涛能将石转,急浪欲将城摧。滚滚江水神偏王
【注释】 昭阳湖畔: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子椿:诗人好友,名不详。旋里:回家,指返回家乡。予复有江左之行:我还有江南之行的打算。江左:古称长江下游以东地区为江南,这里泛指江左。 【赏析】 《送别子椿》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写与子椿的离情别绪,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表达了自己要回乡的愿望。 首联“故人重分手,相送昭阳湖”,点出题目中的“别”字,表明送别之事已发生,并点明送别的地点在“昭阳湖”
【注释】 1. 湖上:泛指水边。 2. 离忧:离别的忧愁,即思乡之苦。楚客:春秋战国时楚国人屈原在流放中写下《离骚》,后人因称诗人为"楚客",也用以代称游子、羁旅之人。 3. 泽畔:水边,此处泛指江湖之畔。独行吟:独自漫步吟咏。 4. 倚杖:靠着手杖。玩:欣赏。 5. 荻花:芦苇花。瑟瑟(sè):形容风吹芦苇的声音,这里用作拟声词。 6. 雨气:雨后空气清新湿润的感觉。 7. 摇落:落叶飘零。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诗句内容,抓住关键词分析。如“万里驱归马”中的“万里”指代的是诗人所游的广阔地域;“凌兢石路多”中的“凌兢”,形容道路崎岖不平、艰险,也形容人小心谨慎、小心行走的样子,这里形容诗人行走在曲折蜿蜒的石路上的心情;“长风涌大波”中的“长风”,指的是黄河的水势汹涌澎湃,这里的“大风”指的就是黄河的水势,“大波”指的就是黄河的水势
【注释】 郭有道:唐代诗人,字茂初。贞元中登进士第,调补华州参军,后弃官不仕。隐于终南山。同游者甚众。诗多言志、抒怀之作。墓在陕西长安县。 虽贞非绝俗,纵隐不违亲。 虽然保持节操不是断绝尘俗,隐居不与亲人往来也是违背孝心。 一代真名士,同舟有几人? 当时的真名士,共坐同舟的有几人? 声华过俊及,辙迹遍风尘。 声名超过俊美,足迹遍布四方。 小节犹堪效,争传垫角巾。 小事尚可效仿,争相流传戴方巾。
【解析】 “隔岸凫罗列,凫山俨似凫”一句写景。首句写近景。第二句写远望。第三、四句写想象中的远景。五、六句写想象中的近景。末句是全诗的总领。全诗描写了一幅秋天的湖山景色图。诗人在舟中观赏湖山美景,不禁神往不已,于是推篷眺望湖上秋景,想伸手招呼湖上的水鸟,但见水鸟翩翩欲飞的样子,不禁兴高采烈地吟咏起来。 【答案】 舟行望凫山 隔岸凫罗列,凫山俨似凫。 何年来聚族,终古泛晴湖。 水气相吞吐
【注释】 出军全覆:指在战争中全军覆没。 偏安业渐亡:指偏安一隅的政权,逐渐走向灭亡。 庸愚嗟误国:感叹那些平庸愚蠢的人贻误了国家大事。 朝野快投荒:朝廷和民间都感到庆幸可以逃往荒僻之地。 义士能诛贼:有能力的英雄能够除掉敌人。 穷途亦可伤:处境艰难,但也可以让人伤感。 木棉遗迹在:指木棉树的遗迹仍然存在。 半间堂:指诗人自己的家或居所。 赏析: 这首七绝诗,是一首讽刺诗。诗的前四句写战争的惨败
逝者真如水,堂堂抚岁华。 牛衣仍对泣,马齿且频加。 译文:逝去的生命如同流水般消逝,我们仍然在岁月中努力前行。面对亲人的离去,我们仍然在悲伤之中相互安慰,共同度过这个特殊的时刻。 注释:逝者:已故之人。真如水:比喻生命如同流水般短暂而易逝。堂堂:形容人精神饱满、气宇轩昂的样子。抚:照顾、安抚。岁华:岁月的光辉。牛衣:指丧服,也用来象征悲痛。对泣:相互安慰。马齿:指年老的人。频加:多次增加、加重
诗句释义及赏析 第1首诗 注释:不信,即不相信。一抔土,指坟墓里埋葬的泥土。七尺躯,指人的身体。成死别,意味着朋友已经去世。忍,忍受。荐生刍,指的是祭祀死者所用的草束。 译文: 我不相信这薄薄的黄土能埋藏住你那高大挺拔的身体。既然你知道我们将要以死相别,又怎能忍心为你举行祭祀呢? 赏析:第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离世的悲痛与难以置信。第二句通过“成死别”这一转折
这首诗是诗人在旅途中所作,描绘了大梁道中的景象和感受。下面是逐句释义: 1. 秋云散马首,隐隐大梁城。 注释:秋天的云朵飘散在大路上,仿佛遮住了我前进的视线,远处的大梁城隐约可见。 赏析:这句诗以秋云作为背景,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行进在大路上的情景,给人一种深远、宁静的感觉。 2. 侠客今谁在,夷门旧有名。 注释:如今还有谁会像古代侠客一样仗剑行侠仗义?夷门曾经有过许多英雄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