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永仁
【诗句解释与赏析】 中秋次幼誉原韵 中秋时节,我独自在月光之下思念着远方的亲人。月明星稀,我不禁伤心起来,看着那满月,我仿佛看到了儿女们在明亮的月光下哭泣,心中充满了愁绪。 1. 中秋: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象征团圆和美好。 2. 次:重复或模仿他人的作品。 3. 幼誉原韵:指作者模仿幼时好友李幼誉的诗作《中秋》。 4. 悲秋想去飘如叶:秋天的景色让人感到悲伤,就像树叶随风飘零。 5.
病中与沈子天成 其二 药碗参苓日所须,而今伏枕尚踌蹰。 艰难始识天心好,消受平生粥一盂。 注释: ⑴参、苓:两种中草药,常用于治疗疾病。 ⑵“病中”二句:意谓病中服药,但仍然不能痊愈,心中踌躇不前。 ⑶“难”字:此指生活贫困。 ⑷天心:指朝廷或皇帝的心意。 ⑸消受:承受。 赏析: 这首诗是李商隐的五律诗《病中》之一。诗人在病中服药,但病情仍未痊愈,于是感慨于世情的艰难
【注释】北固:指镇江的北固山。高楼:金山寺塔。系棹:停泊船只。短吟:吟咏诗句。 【赏析】此诗是一首题金山寺楼额的绝句,王幼誉以开字应“登”字,而用“一”字代替。首句写北固山上的高楼,俯视江水滔滔直下,气势磅礴。二句写自己乘兴而来,登高远眺,心情舒畅。三、四句写梦中情景,诗人在梦中作客挥毫,江鸟江花共伴左右,与自己同吟短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壮丽的景色
【注释】 王幼誉:即王之涣。王之涣,唐代诗人、画家,以诗名,尤善五言绝句。梦同登金山寺题楼额以开旸二字应之 其二:梦与友人登上金山寺楼,用“开旸”两字作为题额,表达自己的志向。旸(yáng)谷:山名,在今山西太原西南。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风光图画。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首句“旸谷开时浴火珠”,写太阳刚刚升起,江中的水蒸气犹如浴火的明珠一般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注释: 有人制新服见遗裂而返之——有人做了新衣服,被你看见后却因为衣服有裂痕而将它返还给我。 苦杀王孙不受怜,侧身狼狈意陶然——你苦苦折磨我,但我宁愿受罪也不愿意接受你的怜悯和照顾。 译文: 有人为我制做新衣,我却因为你的嫌弃而不去接受,只希望在艰难中保持尊严,享受那种被遗弃的自在。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被他人嫌弃、不被理解的无奈和辛酸。他通过自己的遭遇,描绘出一幅被人冷落
【注释】 贮水凝空瓦缶盈,朝朝挹注藉澄清:把水贮在空的瓦罐里,每天往里面倒,让它澄清。 无端声剨如冰裂,从此兵厨不问羹:《新唐书·刘瞻传》记载说:“时军中大饥,瞻请出私粟以振之。帝曰:‘此非将军家事,何为而尔?’瞻对曰:‘臣受国厚恩,死且未报;今国家多难,陛下不以臣为忠,乃责臣私财以济人乎!’帝默然久之。”这段话的意思是:“刘瞻向皇帝请求拿出自己的俸禄来赈济灾民,皇帝却对他说
【注释】七夕:即七夕节,农历七月七日,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内子:对妻子的敬称。生辰:生日。遥寄:远寄。其二:见《七夕前二日为内子生辰口占遥寄》。 【赏析】这是一首七夕节的诗作。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姐诞、七月七日长生殿等,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代。在唐代,民间还流传着七夕节观牛郎织女故事的习俗,并逐渐演变为一种象征忠贞爱情的节日。此诗就是以七夕为主题
解析与注释 第一句 讯林翁所觅书: - 讯林翁: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向某个名叫“林”的人(可能是朋友或前辈)询问。 - 所觅书:表示寻找或请求的书籍或知识。 第二句 老人觅得几般书,梦蝶乘牛道所居: - 老人:这里指代诗人自己或诗中的某个角色。 - 觅得几般书:表示找到了几种书籍。 - 梦蝶乘牛道所居:暗示了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所获得的灵感或启示,如同梦游仙境,乘着蝴蝶飞翔,骑着牛马行走。
注释:鸟雀空灵得气先,知几无复恋檐前。 人间兵气猖狂甚,入屋纷纷似避鹯。 鸟儿自由自在地高飞,知道危险已到不再留恋房檐。 人间战争的杀气太猖狂,进入房屋就像躲避猛禽一样惊恐。 赏析:此诗以鸟雀喻人,写战乱时期人们的流离失所之苦、惶恐不安之状。首句“鸟雀”二字是全诗的关键,鸟雀虽高,但也知道危险来临,不会在房檐前停留;而人呢?却不知危险已至,还在房前逗留,可见其惊慌失措和无所适从
【注释】: 万折千磨:指经受重重磨难,形容病魔缠身。秋宵:指秋夜。起倒:起身。一丝丝:指一丝不挂。劳君:使您费心。糜:粥。半觉眠:一半时间在睡眠。 【赏析】: 此诗写诗人病体缠身,秋夜难眠,而友人又殷勤为他烹煮粥饭,使他不能入睡。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全诗语言平实自然,意境清新淡雅,富有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