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公升
诗词名句“燕城读史 其二”的释义如下: 敖仓转粟走天下,山积云委如蒿蓬。 子孙粒粟不到日,留与楚汉争英雄。 注释: - 敖仓:古代储存粮草的地方,用来调节粮食供应。 - 转粟:指粮食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 - 天下:泛指整个国家或整个世界。 - 山积云委:形容数量极多,堆积如山。 - 蒿蓬:一种植物,这里比喻粮食。 - 粒粟:一粒粒的小米。 - 日:时间。 - 楚汉
陵州 五月征裘路五千,长安疑在北辰边。 故园归梦西风冷,明日陵州正觅船。 --- 逐句释义与赏析: 第一句: - 诗句:五月征裘路五千 - 译文:五月时穿着皮衣踏上了五千里的征途。 - 注释:五月,指春季末夏初时节。征裘,即“出征的皮衣”,象征着旅途中的艰辛与挑战。五千里,夸张地描述了旅程的漫长和遥远。 第二句: - 诗句:长安疑在北辰边 - 译文:长安城仿佛就在北斗七星的北侧。
注释: 燕城读史 其六:在燕城(今河北省三河县)读书时读到这六句诗。 千秋一言致宰相,匈奴已谓朝廷轻:千年前一句话就使得丞相被免职,匈奴已经认为朝廷对汉室轻视。 那知汉家有故事,倒取屠贩居公卿:哪知道汉朝也有这样的故事,那些屠夫、贩夫却能居官为卿。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他认为,历史虽然悠久,但并不能改变现实。即使是千年前一句话就能让丞相被免职
燕丹余风被朔野,男女无别身益荣。 谁云乃祖驺虞化,却自鹊巢行露生。 诗句释义 1. 燕丹余风被朔野:燕国的太子丹的遗风在北方的草原上依然存在,这里的“朔野”指的是北方边远荒凉之地,暗示了文化的深远影响。 2. 男女无别身益荣:“男女无别”可能指的是古代对性别角色的某种开放态度,而“身益荣”则表达了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身份和地位得到了提升。 3. 谁云乃祖驺虞化
【注释】 1. 秋日有感:即《秋日有感》诗,作者在秋天有所感悟。 2. 桂花无主亦清秋:桂花虽然无人欣赏,但它依然能保持它的清香,正如诗人虽不被理解,但仍然保持他的高洁。 3. 荞麦为谁先白头:荞麦因为生长在干旱的山区,所以它的叶子会先变白,这是它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 4. 萤不照身常隐见:萤火虫不会因为有人看到它而发光,所以它会经常在黑暗中出现。 5. 鸥燕求世自沉浮
《读史·其二》是明代诗人莫璠创作的一首古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担忧。下面将逐句进行注释和赏析: - 诗句释义: 1. 太初结绳制自好,庖牺仓颉计益疏:太初时期使用结绳的方式来记录事务,表明当时人们对于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的追求。庖牺和仓颉则是古代传说中的圣人,他们的智慧使得文字得以创造,但这种方法可能过于简单,以至于后来被遗忘。 2. 拓跋小羌行国字,钟山丞相著新书
金陵:今南京,古称金陵。 江左诸人:指江东六郡的士族,当时以金陵为文化中心。 轻:轻视、看轻。 驰驱:奔走,指建功立业。 中兴:指恢复汉唐旧疆的希望。 清谈误国: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清谈之风,是导致国家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同“欤”。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金陵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金陵凤凰台》。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采用对偶手法,表达了他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担忧和忧虑之情。
【注释】:龙首:即龙头,指皇帝。黄扉:皇宫正门的黄色宫门。老大臣:已退位的老臣。婆娑:形容人步态轻盈的样子。听履:听鞋底的声音。上星辰:登上星宿。西风一点违天血:指唐玄宗李隆基被迫出逃时被流矢射中。同是先朝拣拔人:都是前代皇帝所选择的人。 【赏析】:此诗为杜甫于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春,在长安作客时所作,是杜甫《有感五首》之二。此诗借咏怀唐代玄宗李隆基而抒发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感慨
注释: 主父:指战国时期的赵国人李兑,他曾经担任过魏国的相国,后来被赵孝成王封为平都君。变服强公叔:指李兑在魏武侯时期(公元前386年—前376年)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曾经强行要求魏武侯更换服饰,以示对国君的尊重。违众臣:违背了众臣的意愿。 战国犹有知礼士:战国时期还有懂得礼节的士人。问俗人:询问百姓的意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战国时期,虽然政治局势复杂,但是还是有一些懂得礼节的士人存在
注释:车骑将军结束新,长安那记昔年身。 南来尽是干名者,无复平阳下泪人。 译文:车骑将军结束了新的征程,长安城哪还有昔日的我。南方的人都是为名利而来,已经没有曾经在平阳流泪的人了。 赏析: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诗中通过回忆过去的经历,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失望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诗人感叹自己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在平阳流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