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宝昙
【注解】 史太师:指唐初名相房玄龄,因官至宰相,封为梁国公。入觐:到朝廷去朝见皇帝。史太师入朝,唐太宗赐给他一条玉带,他回赠了一首诗。其三:诗题中的第三首。《玉台新咏》中收有此诗。“一饭”句:意谓在一次吃饭时,房玄龄与太宗谈笑风生,彼此都很投合(“一饭当倚栏”,见《晋书·谢安传》:“谢太傅问主簿王胡之:‘子敬与我周旋,虽亮志怀所不足,何也?’答曰:‘何惜爵赏,而使吾祖得高闲。’”。按
【注释】 弥明:史弥明,唐玄宗时宰相。晚不逊:指史弥明晚年不再谦让。不解世俗书:不理解世俗的学问。 邻翁:邻居。十升水:一斗酒。公无察渊鱼:你(史弥明)不要像深潭里的鱼一样,只看到水面上的东西,而看不到水下的真相。 【赏析】 这首诗写史弥明对权位的执着。诗的开头,作者以“不知官高卑”起头,意在表达史弥明对官职高低的无所谓态度。接着又用“玉带悬金鱼”,点出他的身份地位。但作者并没有就此止步
【解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作者以史丞相为喻。全诗四句,前两句写史丞相的为人,后两句写自己的处境。“修泉汲短绠,太山寄秋毫”是第一联,用“汲短绠”来比喻史丞相的为人。汲水时,用很短的绳索系在桶上,以便汲得更多的水,而史丞相却能任人唯贤;把泰山比作自己的抱负,把秋毫比作自己的才能,而将之都寄托于史丞相身上,这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谦让之心,也表达了对史丞相的敬仰之情。“赤松未必尔,勇去还渠高”是第二联
画石与兰 画石与兰,都是文人骚客的雅兴。 但石头坚硬如铁,兰花清幽似仙,各有其独特韵味。 它们虽不同类,却能相得益彰,相互衬托。 译文: 画上是石头,画下是兰花, 都是文人骚客的雅致之物。 石头如铁一般坚硬, 而兰花则如仙子一般清逸。 它们虽然各具特色, 但又能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注释】画水仙梅山樊:指画中水仙花和梅花。樊,樊梨花,即木莲,又称黄家花,是一种落叶灌木。生香:指花的香气。异质:不同种类的花。 【赏析】诗中的“画水仙”“梅山”指的是画上的水仙、梅,“樊梨花”“黄家花”指的是木莲花(又名黄家花),“弟兄一语妙”是指木莲花与水仙同为草本,且都是黄色的,因此说它们“一语妙”
和诗赏析: 诗句释义与注释 1. 意适何曾较疾迟:表达的是一种悠然自得、不与他人争斗的境界。"意适"意味着心境自在、满足,"何曾"表示从未有过。 - 注释:描述一种超脱世俗纷争、追求内心平静的态度。 2. 战酣夜漏继朝晖:描绘了战斗或争斗到深夜,直至天明的情景。"战酣"形容激烈的竞争或斗争正在进行中,"夜漏"指深夜时分,"继朝晖"则意味着直到天亮。 - 注释
和史子美知丞月台 月光下古月台,银阙洒下清凉意。 译文: 月光如水洒满月台,银色的月亮从天边缓缓飘落,让人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清凉和安宁。 注释: 1. 乞得更筹一夜宽:请求更多的时间来享受宁静的时光。更筹,这里指延长的时间,一夜宽,即希望度过一个漫长、美好的夜晚。 2. 傍檐唯有斗阑干:只有屋檐下的栏杆可供倚靠。傍檐,靠近屋檐。斗阑干,即斗形的栏杆,通常用来供人依靠。 3. 须臾银阙从空下
和月林清玩墨 谁识阜陵天上物,亦从潘李乞刀圭。 半规肯博千金璧,四海仍传一角犀。 柏叶春齐初养麝,髯松岁晚复然脐。 直须数子成家日,是我浯溪得再题。 注释: 1. 谁识阜陵天上物:谁能够认识阜陵(今江西南昌)的宝物? 2. 亦从潘李乞刀圭:也像潘岳、左思那样向别人求取刀圭。潘岳,西晋文学家,字安仁;左思,西晋著名诗人。这里指文人雅士之间互相交流书画等艺术品。 3. 半规肯博千金璧
诗句原文: 故著青山尽底围,直疑挂起片帆飞。 好风忽送潮声近,啼鸟相呼树影归。 老去六窗谁是伴,颓然一几自忘机。 我初不作京华梦,分取松枝对客挥。 译文注释: - 故著青山尽底围: 这里形容山峦连绵,好像被紧紧地围在山脚下。 - 直疑挂起片帆飞: 形容水面上飘着一片小船,就像悬挂的帆在飞翔。 - 好风忽送潮声近: 描述微风送来的潮声,让声音似乎更近了。 - 啼鸟相呼树影归: 描写小鸟们相互呼应
【注释】: 西湖旧时波,夜雨改新绿。——西湖在诗人心中永远是那样的宁静美丽,但昨夜的一场大雨又给它披上了新的绿装。 子规啼到明,飞去双属玉。——清晨,子规鸟叫得声音清脆悠扬,仿佛是向人们报晓,但它的叫声却似乎预示着什么,使人感到有些不安。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苏轼为好友史君所作。史君入朝见皇帝时,东坡赋此诗相赠。全篇采用比兴手法,借物抒情。首句写西湖的美景,第二句写雨过天晴,西湖又添新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