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子益
【注释】 化夏供:化,指化缘。夏供,指在夏天向人讨饭。兴化:县名。唐开元时改名为兴化。这里泛指江南水乡的农村。彻骨贫:穷到极点。口生白醭:口中生出白色的疮痂。无思算:无心计算。来饱:来到此处得到食物。闲道人:悠闲自在的人。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水乡农村生活和农民艰苦生活的诗。首句以兴化县为例,表明了江南水乡农民生活的贫困情况;第二句用“生”字,突出了农民口中生疮,面有尘埃的情况
注释: 钦禅人之天童:钦禅,是禅宗的别名;天童寺,位于安徽歙县,为禅宗五山之一。 兴化三门开两边,聚头噇饭不谈禅。 兴化三门,指的是福建泉州开元寺、浙江天台国清寺和江苏镇江金山寺。这三座寺庙分别代表了禅宗的南宗、北宗和曹洞宗。 聚头噇饭不谈禅:聚在一起吃饭,却不说话谈论佛教。 天童有问其中事,收割今年胜去年。 天童寺有一位僧人,他向和尚们询问有关今年与去年相比有何不同之处。 赏析:
注释: 1. 全上人:这里指僧人,全上人是其名号。 2. 集云峰:位于江西庐山。 3. 四藤条:指山中生长的四种藤类植物。 4. 千载:千年。 5. 谁知恨未消:不知道这份遗憾是否还没有消除。 6. 去去:离去,离开。 7. 全身担荷得:承担起全部责任。 8. 石龙:形容山峰如龙。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庐山风景的诗,诗人通过描绘集云峰下的四藤条,千载的遗憾和石龙的峻峭,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慨
注释: 在瑞云峰上行走时,山道曲折重重,到达山顶后,回头一望,只见茫茫的群山。只觉得衲衣像冰一样冷。但不知道身在何处。 赏析: 《题瑞云峰》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描绘山行途中的所见所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全诗通过对瑞云峰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世事难料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处境的感慨之情
寒山把蕉叶执笔赞 寒山,又称“寒山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七里山下的枫桥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著名的文化地标。这里的寒山寺因唐代诗人张继的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闻名于世。这首诗就是出自张继之手,表达了他对于夜晚的寂静与孤独的感受。 吟诗吟未就,执笔且搜枯。 吟诗吟未就,意为诗歌创作尚未完成,需要继续努力。执笔且搜枯
注释: 一上人之径山:在径山,有一座通往山顶的山路,只有少数修行人才能通达。 一处才通处处通:意思是说,只要一个人能够达到目的地,那么任何地方都能通行无阻。 凌霄突兀对青龙:形容山峰高耸入云,与周围的景色形成对比。 道途不涉最亲句:意思是说,真正的修道者不会去追求名利地位,而是专心致志地修炼自己的内心。 只在平常日用中:意思是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修行的机会,只要用心去感受,就能得到心灵的净化
诗句解释与赏析: 1. 那得工夫过一关,从空放下绝追攀。 - “那得工夫”意味着没有足够的时间或空间去完成一件事。 - “过一关”比喻克服困难或挑战。 - “从空放下”表示放下执着,不再追求。 2. 松风不入是非耳,竹径肯通人我山。 - “松风不入是是非非的耳朵里”意指外界的喧嚣和纷扰不能影响到内心的宁静。 - “竹径肯通人我山”表示只有通过心灵的通道才能真正达到自我。 3.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拾得携苕帚赞” - 解释:“拾得”在佛教中指一位行者,常被描绘为行走于山林间以寻访和传播佛法的人物。这里可能指的是一位修行者或行者,手持苕帚,可能是在赞美其勤勉扫除世间尘埃的行为。 2. “往来双涧路” - 解释:描述一个人或物体频繁地往返于两条小溪之间,强调其频繁和重要性。 3. “脚下起尘埃” - 解释:表示行走时尘土飞扬,暗示了行者的辛勤和对环境的关怀。
注释: 黑豆在不停地数,教导休息却不肯休息。 幸而明亮得像镜子,何必像弯钩那样曲折?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坚持和努力的赞赏。 “黑豆忙忙数”,黑豆是黑色的,象征着黑暗。诗人以黑豆为喻,表达了自己对于光明的追求和对黑暗的厌恶。黑豆在不停地数,暗示了诗人对于光明的执着追求。 “教休不肯休”,这里的“教”字,可以理解为教导、教诲。诗人表示即使是受到挫折,也不愿意停止努力
【注释】 者:指太阳。才补了:刚出现。又见那边穿:又见到了月亮。争教人少年:怎么不让年轻人年轻?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日出月落,后两句写日月交辉映照。 首句“朝阳赞”,赞美太阳。次句“者边才补了”,是说刚刚露出地平线的太阳;“又见那边穿”,是说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的太阳(或月亮)都出现了。 末两句是说日月交辉,映照得人眼花缭乱。 这首诗是描写自然景色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