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
诗句:远入茫茫无尽边,渔舟来往似行天。 1. 诗意解析 - 描述意境:诗人通过“远入茫茫无尽边”描绘了无边无际的海洋景象,给人以深邃和广阔之感。而“渔舟来往似行天”则形象地表达了渔船在浩瀚水域中自如穿行的动态,好似天空中的船只自由飞翔。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雄浑壮美,也体现了渔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 - 象征寓意:在这首诗中,“太乙仙”可能象征着超凡脱俗
江上浪花飞洒天,拍阶鞺鞳屋如船。 月不夜,水无边,渔父歌声入梦间。 何处笛声人未眠? 注释: 1. 江上:指长江之上,形容景色辽阔。 2. 浪花:指江面上的波浪。 3. 飞洒天:形容浪花飞溅,仿佛洒向天空一般。 4. 鞺鞳:用来形容房屋坚固的样子。 5. 屋如船:形容房屋的形状像船一样,比喻房屋坚固而稳固。 6. 月不夜:指月亮不会因夜晚而消失。 7. 水无边:指江河湖水没有尽头。 8.
诗句原文: 清晓朦胧古渡头,烟中人语橹声柔。云五色,蜃成楼。鸡鸣日出似罗浮。 注释解释: - 清晓朦胧古渡头:清晨时分,朦胧的雾气笼罩着古老的渡口。 - 烟中人语橹声柔:在烟雾缭绕之中,可以听到船夫轻柔的橹声。 - 云五色,蜃成楼:天空中出现了五种颜色的彩霞,仿佛是海市蜃楼形成的楼阁。 - 鸡鸣日出似罗浮:公鸡的啼鸣声伴随着太阳的升起,似乎预示着罗浮山的到来。 赏析:
诗句:白首渔郎不解愁,长歌箕踞亦风流。江上事,寄蜉蝣。 译文:白发的渔夫不懂得忧愁,他放声高歌、箕踞而坐,展现出一种风流的姿态。他在江上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就像那些微小的生命,如蜉蝣一般。 注释: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白首渔夫的形象,展现了他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诗人通过“白首”一词,表达了对渔夫岁月沧桑的感慨,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诗中“长歌箕踞亦风流”一句
《渔父词十三首》是宋代诗人蒲寿宬的一首七言绝句组诗作品。下面将逐句进行注释和翻译,并附上赏析,以助理解: - 诗句原文及注释: 琉璃为地水精天,一叶渔舟浪满颠。 家在芦花何处边。 - 诗句:琉璃为地水精天,一叶渔舟浪满颠。 - 注释:用“琉璃”形容地如明镜,用水精来形容天空清澈透明。描述一位渔夫驾驶着小船,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飘摇不定。 - 译文: 像水晶般清澈的地面上,水天相连,
《渔父词十三首》 诗句 葭荻横披众木东,浪花如雪晚来风。云母幌,水精宫。 - 注释:芦苇荻丛横铺在众多树木的东边,浪花洁白如同雪般飘洒,傍晚的风轻轻吹过。云母和水晶般的装饰物映衬其中,宛如宫殿一般华丽。 - 赏析: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江边景色,芦苇的横披、洁白的浪花与傍晚的微风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译文 渔翁头戴云母幌
明月愁人夜未央,篷窗如画水浪浪。 何处笛,起凄凉。 梅花喷作一天霜。 注释:明月照耀着整个黑夜,让人感到愁绪万千;篷窗外的风景如同精美的画作一般,水面波光粼粼。不知从何处吹来凄凉的笛声,将夜晚的氛围渲染得更加忧郁。梅花盛开,仿佛能喷出一片雪花,给整个夜晚增添了一层寒霜的气息。 赏析:此诗以“明月”和“篷窗”为引子,营造出一个宁静却略带忧郁的夜景。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描绘了笛声带来的凄凉之感
【注释】飘忽:飘荡。长鱼:长浪。牢系缆:拴住船缆。蓼花湾:在今江苏太仓县西南,因水中多蓼花而得名。 【赏析】此词描写了一幅水乡渔父的图画:狂风骤作,长浪滔天,船帆随风翻飞,渔人紧束缆绳,驾舟于蓼花湾中,与鸥鹭为伴,悠然自得。全词语言朴实流畅,意境开阔,格调清新自然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诗歌的能力。解答时必须熟悉所给诗句,同时注意理解诗意,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赏析。“烟浦回环几百湾”,写渔船的停泊之处是“烟浦”。在作者眼中,“烟浦”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他以“数百湾”来描绘它,表现了烟浦之小和水道之长,同时也表现了烟浦的幽静。“无人知此橛头船。”这一句中,“橛头船”是渔父所用的一种小船,“橛”是船头的一种形状
【注释】 野缆:野外的缆绳。石笋江:指长江西陵县石城山一带,多有峭壁直上如笋状的岩石。旁人:指旁观者。争看:争相观看。老眉庞(páng):形容人苍老了。飞来:忽然飞来。白鸥双:指两只白色的鸥鸟。 【译文】 在长江西陵县石城山一带,野外的缆绳闲放着,人们争相观看那苍老了的老者,铺月席,展风窗。 飞来何处白鸥双。 【赏析】 这是一首写渔父的词。首句“野缆闲移石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