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无瑕
“秋闺曲”是一首描绘深秋景色和思乡之情的古诗。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析: 1. 诗句释义:芙蓉露冷月微微,小院风清鸿雁飞。 - 芙蓉露冷月微微:描述了秋天夜晚的凉爽和月光的温柔,露水如珍珠般挂在芙蓉花上,而微冷的月光轻轻洒在芙蓉上,给人一种宁静而略带凉意的感觉。 - 小院风清鸿雁飞:描绘了清晨院子里的宁静,微风拂过,带来一阵阵清爽,而鸿雁在空中飞翔,象征着远方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2. 译文
春闺怨 学语新莺惊梦起,红妆满树催桃李。 年华不管是风情,十二阑干春独倚。 注释:春日的闺房中,少女们学习说话的声音如同新来的莺鸟般清脆,突然将她从梦中惊醒,她发现满院的桃花和李花在春天里竞相开放。随着时间的流逝,无论多么美丽的容颜都会逐渐老去,但少女的青春却如这桃李一般,总是那么令人留恋。在这春天里,少女独自一人站在栏杆旁,眺望着外面的世界,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孤独与思念。 赏析
以下是对《赋得霜上月》的逐句释义: - 诗句: 夜色凉如水,霜华共月明。 - 注释: 夜色凉爽如水,霜和月光交相辉映。 - 赏析: 这句诗描绘了深秋夜晚的宁静景象,通过“凉如水”和“共明”两个词,传达出夜的清冷和月亮的明亮。 - 诗句: 谁招青女出,来伴素娥行。 - 注释: 是谁呼唤青女出来,让她陪伴着嫦娥行走。 - 赏析: “青女”和“素娥”是古代神话中的仙女形象,这里用来象征月亮
注释: 1 清霜飞急漏声迟:清霜(即初霜)飘落,时间迅速过去,而夜的流逝显得缓慢。 2. 遥夜孤帏忆别离:在遥远的夜晚,一个人独守着空荡荡的房间,思念着离别之人。 3. 幽梦欲成明月去:幽深的梦境中,希望像明亮的月亮一样,能够飞往远方,与思念的人团聚。 4. 却凭何处照相思:然而,当月亮高悬时,我无法找到合适的位置来寄托我的相思之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独自面对空荡房间时的情感
【注释】 芭蕉:一种常绿大灌木,叶子长椭圆形。雨打芭蕉的声响,常被用来表现哀怨之情,这里用以代指愁绪。 滴破:形容雨声细密而急促。 听残叶上声:雨打芭蕉,声似断续的鼓点,故云“听残叶上声”。 新诗题未得:新诗尚未题写。 偏送别虽情:偏偏送来离别之情,意谓别离时心情沉重,但诗人仍想为对方题写新诗。 【赏析】 此篇乃诗人在雨中听到雨打芭蕉之声,触动其愁绪,遂写下这首诗。全诗从听觉的角度落笔
注释: 明月洒满了一帘,白色的月光纷纷扬扬。宝鸭的香气消散,仿佛要让人断魂。侍女们把心事传错,把花柳怨气带到黄昏时分。 赏析: 这首小诗写的是一位闺阁女子对月伤怀的情感。首句写明月洒满一帘,白茫茫一片,似乎要将人淹没。“宝鸭”即香炉,这里用来比喻女子的体香。“欲断魂”形容女子因思念而心烦意乱,无法自已。第二句写侍女们将她心中的思念误传为花柳之怨,使得原本美好的黄昏变得愁苦不堪。整首诗以月为线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题综合性比较强,既考查了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各方面,又考核古代文化常识和古代诗歌名篇的背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读懂诗作,然后根据选项来分析。此诗是一首闺怨诗。“春和喧百鸟”,春天来了,百花争艳,鸟儿鸣叫,热闹非凡。“寂寞坐春朝”,而女子则独守空闺,百无聊赖。“蝉鬓少新洗”,指自己梳妆打扮
游子 北雁竞南飞,寒风正凛冽。 客思倦长途,妾心伤久别。 厌闻残漏声,愁见不圆月。 日日数归期,空教泪成血。 注释: 1. 游子:离家在外的人,常指外出的游子或旅人。 2. 北雁竞南飞:北方的大雁纷纷向南飞行,形容天气寒冷,北雁南迁的景象。 3. 寒风正凛冽:寒风刺骨,非常寒冷。 4. 客思倦长途:旅途劳顿,思念家乡。 5. 妾心伤久别:女子因为离别而感到悲伤。 6. 厌闻残漏声
【注释】 荐:赠送。 欺人短:比喻好梦易醒,虚度时光。 铜壶:古代计时器,以铜为壶,壶中有水,壶口有浮子,浮子浮在水上时表示时间。漏(lòu):古代计时器,用铜制成的圆管,圆管中盛水,壶口与管口齐平,壶内水面上升或下降,就表示时间。 芭蕉:指芭蕉叶。 芦管:芦荻做的箫。 怨:怨恨。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小令,描写秋夜的凄凉景色及词人的孤寂心情。上片写秋夜之景
清霜飞急漏声迟,遥夜孤帏忆别离。 幽梦欲成明月去,却凭何处照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