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春及
诗句如下: 木兰为楫桂为桡,南接端明学士桥。 译文如下: 石船高驾碧山头,似畏风波急暮流。十二时中平地起,问君何处不堪愁。 赏析如下: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海上景色。首句“木兰为楫桂为桡”,以木兰树和桂花作为船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赞美。第二句“南接端明学士桥”,则巧妙地将海上景色与文人雅士的生活环境联系起来,让人感受到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七月晦日,即农历的七月三十日。诸子:指的是诗人的子女或亲近的友人。 千山雷雨震天门,万壑飞流万马奔。 千山万壑:形容山峦重叠,山谷纵横交错之貌。雷雨震天门:指山中云雾弥漫,仿佛天门洞开,雷声响彻云霄。 莫道游人魂欲断,瑶琴石室倒琼樽。 莫道:不要说,不要认为。琼樽,美酒盛于玉制的器皿。瑶琴石室:指岩石洞穴中发出美妙的音响,犹如弹奏瑶琴。 赏析:此诗是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作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太和道士王思明从登紫霄峰,问其泉对曰上善,即老子若水者也字之子静号以若水。丏(mán)诗赠之。 注释:太和:道教名,这里指王思明。子静:王思明的号。上善:道家思想中的一种美德,与“下善”相对。老子:道家哲学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若水:指流水,比喻柔和、谦逊的品质。丏(mán):古同“勉”,勉力为之的勉。 赏析:
译文: 七月晦日与诸子一起在三髻山游玩,鼓起御风之章。 山下的石崖高耸直上,悬崖边上的险石像一根绳子一样悬吊在空中。 白云缓缓升起仿佛无边的地面,夜雨蒙蒙如同天空一片茫茫。 赏析: 此诗是诗人与诸子同游三髻山时所作,全诗以“游”为中心,描写了山中景色及游览过程。首联写山势陡峭,险峻;颔联写云和石的奇景;颈联写云雾弥漫,天地合一的境界
【释义】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高适在与友人梁思立、谭永明,饮于韦纯显宅时所作。诗中赞美了四君子的高尚品德,表达了对友人深厚的情谊。 【译文】海天一色的地方悬挂着碣石宫,谈论天象,竞相称雄。你看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满眼青山,笑口常开。 【赏析】这是一首赠答类诗歌,作者通过描写朋友间的谈天说地,抒发了对朋友间深厚友谊的赞扬。 首句“海上高悬碣石宫”,以“高悬”二字描绘出碣石宫巍峨壮丽的景象
【注释】 绛:红色。节:符节。羽人:道士。自云中:出自天空。四百峰头:即四百山头,指罗浮山。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他年:指将来的一天。天柱:神话中擎天的柱子。玄鹤:神异之鸟。飘飖:随风飘扬的样子。 【赏析】 首句写道士羽衣绛节,出自天空,来自云中,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道士羽衣绛节的形象。第二句写诗人到访葛洪炼丹处,在四百山头寻访葛洪。第三句写诗人期待有一天能见到葛洪,希望他像天上的玄鹤一样飘然飞翔
白云山楼中 白云朝去暮来还,一去一来俱在山。 十载离家不知返,而今始觉泪痕斑。 注释: 1. 白云山楼中:诗人登上白云山的高楼,远眺四周的景色。 2. 白云朝去暮来还,一去一来俱在山:白云早晨飘去,晚上又飞回,来回都在白云山上,形容白云山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3. 十载离家不知返,而今始觉泪痕斑: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十年了,此时才感到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泪水已经模糊了双眼。 赏析:
白云山楼中 高山心自下尘寰,复有南楼在此间。 闲坐楼中门尽辟,白云朝去暮来还。 注释: 白云山楼中:站在高处看,云雾缭绕的山顶仿佛在云中。 高山心自下尘寰,复有南楼在此间:身处高山之中,心境自然高远,又有南楼相伴,让人更加向往。 闲坐楼中门尽辟,白云朝去暮来还:在楼中闲坐时,大门敞开着,可以看见外面的景色和变化。白云从早上到晚上都会出现,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 赏析:
白云山楼中 白云山下的山楼里, 我独自在楼上饮酒作诗。 不携尊酒上山来,只酌龙泉水一杯。 我不带着酒杯去山上, 就喝这龙泉泉水一杯。 泉水自清人自酌,不愁心地有尘埃。 泉水自然清澈透明, 我也自斟自饮, 哪里会担心心地有尘世污垢
【注释】 白云山:指庐山。 泉:泉水。 前川:前面流经的河流。 【赏析】 这是一首题咏庐山云雾的诗,描绘的是庐山山上有云而山下出泉,山上云雾缭绕如海,山下清流不断,形成一幅天然的水墨画。作者通过对比,赞美了庐山云雾变幻、千姿百态的迷人景色,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