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邦彦
自奉新抵芦潭舟中口号 西去烽烟渐报平,袁州河下凯旋兵。 山民缩朒宁烦问,昨日新吴亦闭城。 【注释】 自奉新抵芦潭:从江西奉新县抵达芦潭。自奉新到芦潭,指作者奉新(今属江西)时事。 西去烽烟渐报平:西边的战事已经平息,烽火已息。烽烟,指战争或叛乱时的报警信号。渐报平,逐渐报告说战事已经平定。 袁州河下凯旋兵:在袁州河边迎接胜利归来的军队。袁州,今江西宜春市。 山民缩朒(rü):山里的百姓收缩起来
【注释】 自奉:自己。新抵:新到达。芦潭:在江西宜春,有名胜古迹。万峰矗矗水潺潺:形容万山重叠,溪流细语。浅浅沙堤曲曲湾:指沙石河堤弯弯曲曲,水流曲折。独泛轻舟下溪去:只有一只小舟随我顺流而下。西山东望是东山:站在船头,向西看是东边,向东看是西边,即四面环山。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以简练的文字、明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并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平易自然,不事雕琢
【注释】 奉新:县名,在江西。芦潭:地名,在今江西省宜春市。时序似:指季节变化的声音。水车声:指水流击动石头发出的声音。 【赏析】 此诗是诗人由奉新返回宜春途中舟中所作,写于诗人归宁之前。诗中通过风筝、轻弦等物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愉悦和轻松。 首句“故园年少爱风筝”,写诗人少年时代对放风筝的喜爱。诗人的童年是在故乡度过的,家乡的风和日丽,使诗人产生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风筝作为一种传统的玩具
【注释】: 自奉新抵芦潭舟中口号 编竹浮苴横绝河,舟人斗巧阙中过。 轻装自此犹嫌浅,经岁漕粮定若何。 译文: 编好的竹子漂浮在水上行船,船只在河水中横穿而过。 从这时开始,轻装出发,人们还是觉得不够轻便。 经历一年,漕运粮食到底会怎样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水路运输图。作者以“自奉新抵芦潭舟中口号”为题,描绘了一幅繁忙的水上运输场景。诗中的“编竹浮苴横绝河”
翠浮红敛暮云赊,山霭苍苍见月华。 前浦不知投宿处,坐移深树认人家。 注释:青山的翠绿被晚霞所映照,夕阳渐渐退去,暮云飘散;山中的雾气弥漫苍茫。 前面渡口不知何处可以歇脚投宿,只好在树林中移动坐位,试图寻找一个人家作为投宿地。 赏析: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自奉来到芦潭,在舟中即景吟哦。首联写青山、晚霞、暮云和山中雾气,色彩浓丽而意境苍茫。中间两联写泊舟时的情景和感受,前一联说诗人不知如何投宿
【注释】晓起:清晨起床,指早晨。五老:指五位老人,这里指年迈的亲友。 【赏析】《晓起》是一首写旅途中晨起感怀的诗。首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点明“长夏”即夏天,离家远游。次句写秋末在芦潭维舟,点出“晓起”,说明诗人早起了,这是从时间上着笔,交代了起程的时间。第三句承上启下,由“晓起”想到“愁”。第四句写“晓起”后的感慨,说不知昨夜愁了多少,五老朝来都白了头,暗寓岁月无情,人已迟暮。这首诗用典贴切
【注释】 ①涂家渡口建河漪:涂家渡口在黄河上,河水流经这里,形成漩涡状。 ②十里怀人薄暮时:意思是说,我站在船头远远望着家乡,只见黄河水滚滚向东流去。 ③闻道山家团结好:意思是听说山上的百姓正在团结起来抵抗外寇。 ④隔年兵寇避旌旗:意思是说,过了几年,敌人又来侵犯我们了。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途中遇到兵乱,看到老百姓在战争中受到伤害,心中充满悲愤,同时表达了自己渴望天下太平
【注释】 自奉新:指诗人自己来到江西时。芦潭:《太平寰宇记》卷一三九引《图经》:庐山南麓有“芦潭”。 别同游:与同伴告别。 却度西山上小舟:在西山上渡过一条小船。 一诺肯令惭季布:许下的诺言,怎可让人惭愧? 片言聊复借曹丘:一句玩笑话,聊作慰藉。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大历五年(770)春初到江西时所作。当时江西诗人元结、刘缓等正因参加科举考试落第而心情郁闷,诗中就流露出这种情绪。
【注释】 新抵:刚刚到达。芦潭:地名,在今四川资中县东。棹:划船桨。深树:密林。江潭:指江水。 【赏析】 这是一首纪行诗。作者自述从新到芦潭途中的所见所感。前两句写舟行山郭水边,夜已深沉;后两句写泊舟江潭,夜深人静,但见孤舟出没于深树丛中,而暮云斜月正从江上落下。 此诗首句“山村水郭夜频谙”,写舟行山郭水滨时,夜色已深,对周围的环境已经熟悉了。次句“信宿官衙梦颇酣”,说明诗人刚过一个晚上
注释:我抵达芦潭时正好赶上吴城渡口,在北风的吹拂下,湖面掀起波涛。自从来到这里后,就没有多余的事情要做,只能尽情地观赏西山的美景。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抵达芦潭之后,在湖中乘船游览的景象。首句“有约吴城度蠡澜”描绘了诗人与吴城的约定,以及他们在渡口度过的寒冷北风。次句“打头无那北风寒”则表达了作者在寒风中的苦闷。第三句“朅来数日无馀事,赢得西山四面看”则描述了诗人在这段时间里无所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