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肃
【注释】 ①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 ②二月二十日:农历二月二十日为清明节,是古代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此句表明诗人于清明时节离开漳州回闽省宪司。 ③自漳州府回闽宪:从漳州回到福建的行政长官那里去。闽宪,指的是福建的行政长官。 ④思去年七月五日出闽关:回忆起去年七月五日离开闽关的情景。闽关,指的是福建省的关口。 ⑤出闽关土人云:离开闽关的时候,当地百姓告诉说。 ⑥“宪司”二句
【注释】 阿母:指母亲。衰年:年老色衰。赖有儿:幸亏还有儿子。何依:依靠谁。母恩:母亲的恩情。难报:很难报答。心苦:心里很痛苦。万岁千秋:永远,永远。不尽悲:永远的悲痛。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死去了的慈母的诗作。全诗语言平实、朴素,但感情真挚深沉,哀婉动人。作者通过“别生母”这一事件,抒发了自己对母亲生前养育之恩和死后怀念之情,同时表达了自己因不能尽孝而感到内疚的心理。 首联是说
【解析】 这是一首悼亡诗。“结发”,指夫妻初婚时,古代男女成年后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即束发,用布条扎起来。这里指夫妻结婚。“两不疑”意谓夫妻相视而笑,彼此之间毫无疑虑,感情深厚。这一句写婚后夫妻恩爱。“纷纷”句是说妻子已经离世多年了。末两句写诗人对妻子的追怀与哀伤:如今我抱着终天之痛,到黄泉之下也不得安宁,因为妻子已经不在人世。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充分表现了一个丈夫在失去妻子后的悲痛心情。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积累,尤其是理解诗歌内容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注意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1) 第一句“忆先茔”,回忆先祖的坟墓;“县北平山”,即平山县,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西部;“有墓祠”,即建有墓和祠堂。第二句“牲牢合祭在春时”意思是:春天的时候,家畜、猪牛羊一起祭祀。第三句“勒碑欲拟泷冈表”,想模仿《祭十二郎文》中的“其辞曰……”
注释: 每说漳州非善地,霜威一扫瘴烟空。 低佪马上观风物,碧水青山似越中。 入漳州,诗人来到漳州后,感叹此地并非善地。这里的霜威是指寒冷的天气,一扫瘴烟,意味着寒冷的天气一来,瘴气都被驱散了。瘴烟,指山林间瘴气弥漫,气候潮湿闷热。这里暗含着贬官之意。 低佪马上观风物,低佪马指的是骑着马缓缓行进,佪,同“驰”,快速的意思。观风物,观察风景。这里的风物主要是指当地的自然风光。 碧水青山似越中
注释:五月三日,我在这里怀念过去的生活。池阁的凉风吹来荔果花的香气,我独自斟满一杯酒,不知道与谁共饮。百年的人生大事由天决定,得失又何必去追问那个卖豆的老人呢? 赏析:这是一首抒发诗人对往事的感慨和人生态度的诗作。全诗语言朴素,情感深沉,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得失无谓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自然、人生的热爱和珍视
【赏析】 马度,即马祖常(1279—1338),字伯庸,号石田,元代著名文学家,与姚燧、欧阳玄同称“元诗三大家”,世称“姚、马、欧”。他生于金末,元初为翰林学士,后任国子监祭酒。其诗多有感于时事,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此诗乃作者在漳州时所写,表达了他对家乡山川的热爱之情。 “出漳州”——离开漳州。 “马度九龙江水寒”,龙江水寒,景色宜人。 “环江山岳竦云端”,“环”指环绕。山环水绕
入关雾雨出关晴,往蹇来亨未可凭。 但为八闽除大慝,不妨缧绁到神京。 注释:进入关隘时遇到了雾气和雨水,出来后天空晴朗;过去的困难和现在的顺利并不可以凭借。只是为八闽地区消除了大恶势力,不必再被拘禁或带到京城受审。 赏析:这首七绝以议论的笔法,抒发诗人自己对政治腐败现象的不满和对正直官吏的赞美。诗中通过对比手法,描绘了作者在官场上的起伏经历,表现了他对官场黑暗面的痛恨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同时
【注释】 题荔枝画卷 其一:荔枝,一种水果。内园妃子笑,指唐代杨贵妃喜爱荔枝。 正似,好像。 却教:反而让。 猜:比喻猜测。 【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荔枝的成熟和入贡。后两句写荔枝的诱人,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错觉。“南风吹熟涪江果”,写出了荔枝的诱人之味。“天宝年中入贡来”,写出了荔枝的珍贵,也暗含了诗人对朝廷的不满情绪。接着用一个巧妙的比喻,将荔枝比作是内园中的妃子
枫亭 大榕高荔接枫亭,旌戟穿林小队行。 海雨欲来山路远,马头格磔鹧鸪声。 注释: 枫亭:指一个地名或景点名称,但在这里可能是用“枫”字来形容高大、壮丽的树木。 大榕:形容枫亭周围的环境非常茂盛,树木高大。 荔:荔枝树,这里指一种植物。 接枫亭:指枫亭与周围的植物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旌戟穿林:形容军队行进时旌旗飘扬,戟影交错,景象壮观。 小队行:指军队行进时的行列整齐,步伐一致。